當前位置:
莫旗動物群第一個有鱗類成員——美麗莫旗蜥
時間:2025-11-23 22:34:18 出處:知識閱讀(143)

美麗莫旗蜥 (Moqisaurus pulchrumgen. et sp. nov.)正型標本(IVPP V26581)頭骨

美麗莫旗蜥 (Moqisaurus pulchrumgen. et sp. nov.)副型標本(IVPP V25137)的莫旗美麗莫旗肩帶和前肢(A)、腰帶和后肢(B)

有鱗類胸骨結構的動物多樣性:A. 胸骨結構示意圖;B. 板蜥科;C. 美洲鬣蜥類;D. 臼齒蜥科;E. 巨蜥科。
(神秘的群第上海外圍預約(外圍上門)外圍外圍上門外圍女(微信199-7144-9724)一二線城市外圍預約、空姐、模特、留學生、熟女、白領、老師、優質資源地球uux.cn)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莫旗動物群(Yu et al. 2022)發現于內蒙古呼倫貝爾盟莫力達瓦旗(簡稱莫旗)寶山鎮東北部,主要產自鴿子洞和賈西口兩個化石地點。鱗類該動物群包括了葉肢介、莫旗美麗莫旗昆蟲、動物蜘蛛等多種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群第兩棲類、鱗類龜鱉類和鳥類等主要的莫旗美麗莫旗脊椎動物,其中最為突出的動物特點是產出了大量處于不同發育階段的蛙類化石,為研究早期蛙類的群第發育和演化提供了十分罕見的化石材料。
鴿子洞和賈西口地點位于大楊樹盆地,鱗類化石產出層位約2米厚,莫旗美麗莫旗上海外圍預約(外圍上門)外圍外圍上門外圍女(微信199-7144-9724)一二線城市外圍預約、空姐、模特、留學生、熟女、白領、老師、優質資源曾被劃為龍江組或光華組。動物但由于大楊樹盆地及周邊區域中晚中生代的群第地層露頭十分零散且難以比對,俞志強等(2022)使用非正式的“莫旗化石層”來指示化石產出層位,并得到化石層的高精度同位素年齡為119.20 -118.67 百萬年前(Yu et al. 2022)。
莫旗動物群中的葉肢介為東方葉肢介族成員,并有少量的三尾類蜉蝣和更為罕見的狼鰭魚(或吉南魚),再加上它的脊椎動物組份常保存眼睛、皮膚等軟組織信息,莫旗地點產出的化石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熱河生物群的向北擴展分布。但莫旗動物群和熱河生物群的脊椎動物組份有著明顯的區別。例如莫旗蛙類——寶山格尼蟾(Genibatrachus baoshanensis)比熱河生物群中常見蛙類遼蟾(Liaobatrachusspp.)更進步;莫旗的蠑螈類——北方諾敏螈(Nouminerpeton aquilonare)在熱河生物群也沒有分布;莫旗的鳥類——呼倫貝爾興安鳥(Khinganornis hulunbuirensis)雖然與九佛堂組的旅鳥和長嘴鳥親緣關系近,但也不能夠指示莫旗地點的動物與熱河生物群為同一生物群。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董麗萍等在《白堊紀研究》上在線發表了莫旗動物群有鱗類化石的研究成果。該成果報道并描述了莫旗第一個有鱗類成員——美麗莫旗蜥(Moqisaurus pulchrumgen. et sp. nov.)。莫旗蜥以高度相嵌的額頂縫、額骨和頂骨成對,下頜不具有隅骨突以及較短的四肢區別于其他晚侏羅世和早白堊世的有鱗類屬種。莫旗蜥與熱河生物群中的柳樹蜥(Liushusaurus)最相似,但莫旗蜥的額頂縫更復雜,頂骨成對,后額骨為長方形,而柳樹蜥的頂骨單一,后額骨成三角形。
美麗莫旗蜥的副型標本(IVPP V 25137)保存了非常好的肩帶結構,包括了罕有保存的、礦化了的胸骨和胸肋。其中,胸骨后部發育有中胸骨,而中胸骨具有一個前后延長的囟。中胸骨的原始狀態為兩根分離的中胸骨棒。與莫旗蜥中的中胸骨相似,石龍子科(Scincidae)、板蜥科(Gerrhosauridae)的中胸骨棒在某一點處愈合形成中胸骨囟,現生蜥蜴胸骨的發育學研究也顯示中胸骨囟是由兩根中胸骨棒在一點相遇后愈合形成。臼齒蜥科(Teiidae)中兩根中胸骨棒互相靠近,幾乎相遇,但還未愈合形成完整的中胸骨囟,可能代表了中胸骨囟形成的中間狀態。美麗莫旗蜥的中胸骨囟是這一特征的最早化石記錄,說明中胸骨棒的愈合在有鱗類演化早期(白堊紀早期)就已發生,而同時代保存有中胸骨的有鱗類(如西班牙的Meyasaurus和中國的柳樹蜥)并不發育中胸骨囟,說明早白堊世時中胸骨就具有一定的多樣性。
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先導科技專項(B類)以及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支持。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cretres.2022.105363
分享到: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和圖片整理于網絡,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如有侵權行為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