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古生物學家愛德華·柯普與奧塞內爾·馬什:一場曠日持久的“化石大戰”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科學畫報》(文/喬志遠):對于一位古生物學家而言,有什么能比發現新的美國馬史前物種更令人滿足呢?可當這種科學探索變成一場沒有盡頭的競賽時,恐怕就沒有那么美好了。古生上海同城外圍約炮外圍上門外圍女(微信189-4469-7302)一二線城市上門真實可靠快速安排90分鐘到達在19世紀的物學美國,就有兩位古生物學家斗了一輩子,家愛久誰也不服誰。德華為了壓過對方一頭,柯普兩人計謀頻出,奧塞陰謀陽謀耍了個遍。場曠他們就是日持愛德華·柯普與奧塞內爾·馬什。
宿敵初遇
1840年7月28日,化石大戰柯普出生于費城。美國馬天資聰穎的古生他從小就展現出在生物研究領域的卓越天分。在19歲那年,物學他撰寫了一篇關于如何完善蠑螈分類的家愛久論文,并將它寄送給費城自然科學院的學術大佬們。如此“班門弄斧”的行為令大佬們大為不解,但在閱讀全文后,他們無一不被柯普豐富的學識與獨到的見解所震撼。兩年后,年僅21歲的上海同城外圍約炮外圍上門外圍女(微信189-4469-7302)一二線城市上門真實可靠快速安排90分鐘到達柯普被聘為費城自然科學院院士。
就在柯普準備大展拳腳的時候,南北戰爭爆發了。為了躲避愈演愈烈的內亂,1863年,柯普遠赴歐洲,前往柏林大學繼續學習。也正是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一生的宿敵——馬什。
與柯普相比,馬什的青年時代顯得暗淡了許多。他并沒有什么卓絕的天分與智慧,當23歲的柯普帶著耀眼的光環來到柏林大學時,31歲的馬什還在為自己的畢業論文發愁。年少成名的柯普并沒有把這位平凡的老鄉放在眼里,但出于禮貌,他還是客套性地與馬什交好,并希望日后多多合作。
1864年年底,南北戰爭漸入尾聲,柯普也得以返回自然科學院就職。此時正趕上鴨嘴龍化石被挖掘出來,柯普對此極感興趣,三天兩頭就往發掘地跑,常常翹班,院長因此大為不滿,時不時就把他當作負面典型批評一番。脾氣暴躁的柯普哪愿意受這委屈,他直接辭職,依靠家里的財產專心從事化石研究工作。經過辛苦的發掘,柯普終于發現了一具全新的恐龍化石,并將其命名為“暴風龍”。
就在這時,久未聯系的馬什居然前來拜訪,令柯普很是意外。雖然對他沒什么好感,但柯普還是熱情地接待了馬什,甚至還邀請他去發現暴風龍的坑道轉了一圈。然而,此時的柯普并沒有察覺,看似有些木訥、內向的馬什正在醞釀一場陰謀。
走向決裂
早在柏林大學的時候,馬什就很嫉妒順風順水的柯普。眼見坑道里還有不少新奇的化石,馬什覺得機會來了——如果將這些化石據為己有,自己不就能在學界占有一席之地了嗎?于是,他偷偷找到這片坑道的負責人,花重金收買了他,讓他把新發掘的化石先給自己。就這樣,柯普經手的化石數量暴跌,不得不暫時停止化石研究工作;馬什卻憑借著大量新奇的發現逐漸成為學術界的新星。
被馬什坑了的柯普沒有怨天尤人,他重整旗鼓,重新投入化石研究工作中去。1868年,柯普得到了一件白堊紀脊椎動物化石,這是當時在北美洲發現的最大、最完整的蛇頸龍化石,不出意外的話,這足以讓他成為學界響當當的人物。但老天似乎很喜歡和他開玩笑,因為這種恐龍脖子很長,柯普居然弄混了它的首尾,將頭骨裝在了尾巴上。這篇論文剛發表就被人發現了問題,柯普趕忙召回修改,想要在事態擴大前盡可能地挽回聲譽。但是百密總有一疏,偏偏馬什看到了這篇論文,他馬上借題發揮,撰文將柯普狠狠批判了一頓:“柯普花了長達幾個月的時間,研究了一件非常完美的標本,然后把頭放到了尾巴末端……他創造了新的恐龍類別——反龍類。”在學界同行的面前遭受如此羞辱,這讓柯普對馬什恨之入骨,兩人的關系也走向決裂。
白熱化大戰
依靠批判柯普帶來的巨大聲望,馬什一時間聲名鵲起。雖然才華比不上柯普,但他的研究條件比柯普好上太多。馬什的叔叔很有錢,他以慈善捐助的名義為耶魯大學蓋了一座自然史博物館,馬什也順理成章地成為這座博物館的館長。利用叔叔的資源與人脈,馬什組建了自己的考古發掘隊伍,探索全美境內的恐龍化石。僅僅花了兩年時間,他們就在印第安人的保留區發掘出了北美洲第一件翼龍化石。得知這則消息后,柯普再也按捺不住,他也組建了一支考察隊前往,要親自把丟失的顏面找回來。
由于資金相對匱乏,柯普無法像馬什一樣開展地毯式搜索,但他自有找到化石的辦法,那就是讓原住民充當自己的向導。為了獲取原住民的信任,柯普宣稱自己是神明的使者,并當眾玩了幾個簡單的魔術。這些小把戲還真的唬住了印第安人,他們紛紛幫助柯普尋找恐龍化石,就這樣,柯普也有了不少新發現。得知此事的馬什極為憤怒,他在論文中怒斥柯普是“小偷”,柯普也在自己的論文中毫不留情地罵了回去,兩人的互相指責愈發激烈,這場“化石大戰”也進入白熱化階段。
由于兩支隊伍活動的區域大抵相同,發掘出的新化石種類也多有重合,時間就成了決定勝敗的關鍵。為了比對方提前一步發表論文,不僅自己要“快”,還要讓對方盡可能地“慢”下來。久而久之,沖突愈發升級,兩邊的手段也愈發下作:最開始時,兩人都用豐厚的報酬收買當地權貴,要他們只將情報透露給自己;隨后又利誘對方團隊的成員當臥底,一邊為自己提供對方的動向,一邊盡力阻撓對方的工作;后來化石越挖越多,無法一次性全部帶走,兩人就將剩下的化石炸毀,不給對方留下任何有用的東西……直至在一次摩擦中,一次擦槍走火引爆了緊張的情緒,兩支隊伍發生了槍擊事件,情況徹底失控。從此,雙方的隊員不僅要挖化石,還要時刻準備與對方決一死戰。而為了取得最終的勝利,柯普與馬什也耗盡家財,誰都不肯認輸服軟。
爭斗至死
柯普與馬什之間的惡性競爭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大量珍貴的化石(尤其是巨型化石)被損毀殆盡,許多無辜的人也在槍擊中喪生;此外,為了勝過對方,二人發表了大量趕工性質的論文,令后人在整理和研究中遇到不小的困難。但同時,也正是柯普與馬什之間漫長的爭斗,才使得大量化石在短時間內被發掘出來,這極大地推進了古生物學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在大規模開采、運輸化石的過程中,他們發明了用石膏保護化石、再造骨骼的方法,這一發明至今仍在發揮作用,許多殘缺的恐龍骨骼因此才能以完整的面貌呈現在我們面前。
如果一定要在“有才的柯普”與“有財的馬什”之間一分高下,那么勝者無疑是馬什——雖然他一生300余篇的論文數遠遠低于柯普的1400篇,但他一共發現了86個恐龍物種,遠遠超過柯普的56個;此外,三角龍、劍龍、雷龍等我們耳熟能詳的恐龍都是馬什的發現,與之相比,柯普最為著名的發現只有圓頂龍與腔骨龍,在知名度上遜色不少。
1897年,柯普身纏重疾,生命的燭火已燃至盡頭。在彌留之際,柯普主動提出捐獻自己的頭骨,并給馬什寄去一封挑戰信,要求他死后也捐獻出來,讓后人比一比腦容量,看看誰才是更聰明的那一個。但這一次,和他斗了半輩子的馬什沒有應約——或許是知道自己在智力上不及柯普,或許是宿敵的去世令他的勝負心消失殆盡……誰知道呢?那些故去的人與事終將被歷史的車輪碾作塵埃,只留下不朽的化石作為永恒的見證。(原標題:一場曠日持久的“化石大戰”)
作者:焦點



.gif)
.gif)
.gif)
.gif)
.gif)
.gif)
.gif)
.gif)
.gif)
.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