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北村水閘附近工地發現7000萬年前恐龍蛋化石
(神秘的廣東工地地球uux.cn報道)據廣州日報(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溫利 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宇杰 通訊員梁景萍):前天下午4時,一名工人在佛山大瀝鎮北村水閘附近一工地作業時,省佛山市水閘發現多枚“石疙瘩”。南海武漢外圍(外圍預約)外圍包夜(微信199-7144-9724)一二線城市可以快速安排,真實上門外圍上門外圍女30分鐘到達昨天下午,區大前恐經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現場鑒定后,瀝鎮龍蛋初步證實為高風化恐龍蛋化石。北村專家介紹,附近發現本次發現的化石恐龍蛋至少有5個,屬于食草類恐龍蛋,廣東工地距今約7000萬年至6500萬年,省佛山市水閘屬于白堊紀晚期,南海能保存下來實屬不易,區大前恐佛山發現恐龍蛋對研究佛山地貌形成、瀝鎮龍蛋氣候變遷等有重要意義。北村
昨日,附近發現佛山南海文體局文物科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近幾十年來南海首次發現恐龍蛋,恐龍蛋將就地保護并送入南海博物館進行保管,等待專家進一步研究。
發現
施工時挖出紅色石頭后報警
前天下午4時,廣佛交界的黃岐北村澇區整治工程正在緊張作業中。眼尖的挖掘機師傅何師傅在翻斗挖出的一塊紅色大石頭中,突然發現紅色的沙質泥土上有青灰色石片鑲嵌,遠遠看起來有點像“蛋”。
經驗告訴他,這或許是恐龍蛋!
何師傅稱,此前他在廣州某工程隊工地施工作業時也曾發現過恐龍蛋,所以對恐龍蛋較為熟悉和敏感。于是,何師傅馬上撥打了110報警。
警方隨即通知了南海區文化體育局文物科及大瀝文化站工作人員。隨后,相關人員馬上聯系施工方,對工地進行停工處理并封鎖現場派人執勤,以保護現場并等待專家的進一步鑒定。
當天,被挖出來的一塊疑似恐龍蛋化石的大石頭被送往附近的廣東書法園。根據文物科提供的文圖資料,有專家初步鑒定,這塊“大紅石頭”或許就是恐龍蛋化石,不過尚待進一步確認。
距今約7000萬年
至少有5個
昨天上午,廣東省和佛山市相關文物保護工作人員趕赴現場,研究進一步挖掘方案。武漢外圍(外圍預約)外圍包夜(微信199-7144-9724)一二線城市可以快速安排,真實上門外圍上門外圍女30分鐘到達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邱立誠對周圍環境進行勘察后判斷,周圍或許還有其他恐龍蛋。“一般而言,恐龍蛋一發現就是一窩。”果不其然,在邱立誠的指揮下,工作人員在前一天挖掘現場附近也挖出另外一顆帶有恐龍蛋的化石。
昨天下午5時,記者在廣東書法園里見到了兩顆一大一小的恐龍蛋化石。大的紅砂巖石頭上,鑲嵌著三顆清灰色的蛋殼狀石片,紋路清晰可見,蛋殼有不同程度的破損,厚度約2cm。在較小的紅砂巖石上有一顆恐龍蛋,未露出金屬線。
據邱立誠分析,這些恐龍蛋直徑在13cm到14cm之間,不超過15cm,表面纖維質粗糙,可見金屬線,符合蛋化石的基本形態,屬于恐龍蛋。“初步評判,這次發現的恐龍蛋至少有5個。”邱立誠說。
“恐龍蛋距今約7000萬年至6500萬年,根據蛋可初步判斷應該屬于食草類恐龍,可能出現在白堊紀晚期。”邱立誠說,化石能保存下來很不容易,但具體是哪一類恐龍蛋需進一步研究。
可復原部分遠古環境
記者了解到,恐龍蛋化石距離地面層有6~7米左右。邱立誠表示,本次恐龍蛋的發現為研究古生物提供了非常有用的標本,也對研究當時的環境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邱立誠表示,紅砂巖是發現恐龍蛋化石必要的地質條件。“過往發現恐龍蛋化石一定是在紅砂巖層里,但并不一定有紅砂巖的地方就有恐龍蛋。”邱立誠說,在廣東省內,西樵山、丹霞山都有紅砂巖層。而此前,梅州、河源等地的紅砂巖中都發現過恐龍蛋化石,但幾十年來南海發現恐龍蛋尚屬首次。
“恐龍蛋是自行孵化的,可分層呈蜂窩狀排列。恐龍偏愛低洼的沼澤地產蛋,所以可以根據恐龍蛋發現的地方,判斷過去當地的地貌、氣候以及有無古森林等,為研究恐龍的分布及滅絕提供新的資料。”
將暫安置當地博物館
記者了解到,目前工地將繼續進行施工并進一步留心勘察。“南海施工人員發現恐龍蛋具有偶然性。”邱立誠表示,恐龍蛋的發現需要知識的積累以及科普宣傳。他也希望,公眾能進一步加大對文物的保護和關心。
對于恐龍蛋化石的去向問題,南海區文體旅游文物科科長陳寶林表示,將這些恐龍蛋送往南海博物館收藏,并進行下一步研究。邱立誠認為,一般鼓勵化石標本由當地博物館加以保存和管理。等待條件成熟后,可以讓相關專家參與研究解密,從而讓當地共享恐龍化石帶來的成果。
相關報道:廣東佛山發現多枚恐龍蛋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新網佛山4月18日電 (程景偉):廣東佛山南海區大瀝鎮一工地17日下午發現多枚疑似恐龍蛋化石。經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18日現場鑒定,初步證實為高風化的恐龍蛋化石。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邱立誠稱,經過確認,現場發現至少5個蛋,直徑均約為13厘米至15厘米,是食草類恐龍蛋化石,屬于白堊紀晚期。
據介紹,這窩恐龍蛋化石在距離地表8米多深的位置被發現,所處地質結構屬于紅砂石巖層,符合恐龍蛋化石存在的地質環境條件。
目前,文物專家會同當地有關部門商討下一步發掘和保護方案。佛山南海區相關部門表示,這是近幾十年來當地首次發現的恐龍蛋化石,將會存放在當地博物館。
相關報道:大瀝挖出恐龍蛋 或“穿越”七千萬年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南方都市報(何國勁 關婉靈):又見恐龍蛋,不過這次不是在三水了!4月17日上午,在南海大瀝鎮北村水閘附近一處工地被起出的數枚蛋狀化石,工人當場報警之后,經層層上報,由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初步鑒定,確認為恐龍蛋化石。
在河源挖到過 大瀝又遇上“彩蛋”
4月17日上午,在南海大瀝鎮北村水閘旁,一群工人正在按照工程圖紙施工,誰也沒想到這個按十年一遇24小時暴雨一天排完的標準建設的工程,會藏著“彩蛋”。隨著施工,地下大片土方被翻起,其中有一片圓形的白色吸引了工人們的注意。
“這是什么?”“這是化石!還是恐龍蛋化石!”在工人們不確定的討論聲中,挖掘機師傅何榮輝顯得很篤定。原來,何榮輝之前曾在河源的一支施工隊工作過,在施工的過程中也曾發現過恐龍蛋化石,眼前的蒼白圓形物體一下子讓他想起了當年見過的恐龍蛋化石。
當即就有工人拿出手機報了警。公安接報之后,將消息轉報給南海文化體育局,由該局文物科科長陳寶林聯系上了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崔勇。崔勇在看過陳寶林發來的幾張照片之后,通過紅砂巖層、白色圓形化石等外表特征,初步判斷這是一窩來自白堊紀的恐龍蛋化石。
初步判斷有5個化石蛋
昨日下午,恐龍蛋化石被起出并被運到了位于大瀝的廣東書法院,隨后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邱立誠也來到現場,對恐龍蛋化石作進一步的鑒定。“一、二、三……”邱立誠順著“蛋痕”數過去,初步判斷這里起碼有5個恐龍蛋化石。
如何判斷這是恐龍蛋化石?邱立誠介紹,包裹著化石的一圈紅色細碎巖質,為紅砂巖,而紅砂巖層是發現恐龍蛋化石的必要條件。“紅砂巖層的地質結構,則是白堊紀晚期的地質依據,從這些化石的形狀、大小來看,我初步判斷這幾枚恐龍蛋化石,來自于距今大約6500萬-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種類應該是屬于素食恐龍,但具體到哪一種,則需要進一步去研究。”邱立誠說。
恐龍蛋化石有助于進一步研究恐龍的習性。“接下來會將部分紅砂巖打碎,觀察其中有無其他的植物化石、微生物,如果有這類發現,就可以對當時這一片地區的生態環境進行模擬復原,為研究恐龍的習性提供依據。”邱立誠說。
據悉,目前恐龍蛋化石暫時保存在廣東書法院,經過充分研究后,未來或會在本地選擇博物館展出。
這些年,佛山出土的化石
事實上,佛山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現恐龍蛋了: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有專家陸續在南海平洲、三水河口一帶發現過恐龍蛋。更震撼的是,在三水區發現了恐龍骨化石,從而證實佛山曾有恐龍“出沒”。
恐龍蛋不止這一窩 還有珠三角首塊恐龍骨
1987年
佛山市地質局開展區域地質調查時,工作人員在平洲電纜廠建設中推開的山坡上,一塊足有桌子那么大的巖石里,發現有一窩六七枚恐龍蛋化石。這些化石蛋也是長形蛋,現保存在佛山市博物館。
2006年
三水河口中學朱計興老師在文塔西側的三水二橋處撿到一枚特征明顯保存較好的圓形恐龍蛋化石。
2008年12月
三水區莘莊附近的一處河灘邊,長期在此地開展研究的地質與古生物學家張顯球用7個小時將一窩20個恐龍蛋化石“盤”了出來。這窩蛋共有20個,其中16個是完整的,圓形,直徑約為9厘米。
2016年4月
地質愛好者在三水河口的一處工地發現了恐龍蛋化石。經地質與古生物專家張顯球鑒定,新發現的恐龍蛋化石應屬于“圓形蛋”,直徑約10厘米,距今已有約7000萬年。具體屬于何種恐龍則尚不確定。
2007年5月
工人在三水大塘工業園施工時,發現一塊恐龍骨化石。白色化石“鑲嵌”在紅色的巖石里,骨頭上還有淡黃色的紋路。這塊長約20厘米的骨頭,就是珠三角發現的第一塊恐龍骨化石。這塊恐龍骨化石的發現意義重大,它有力地證明了佛山曾“居住”過恐龍。
多物種:為古生物研究作貢獻
最早紀錄——大象
上世紀50年代南海西樵山曾發現完整的大象化石。
最驚訝——劍齒象
2006年8月順德杏壇鎮逢簡村一村民在建房子時,在地下2.6米深處發現了數塊動物骨頭。經專家初步鑒定證實,這些動物骨頭為劍齒象化石,生存年代為全新世時期萬頃沙組地層,距今約為3000年。
最威水——趙氏三水脊獸
2012年年底化石愛好者趙燦輝在三水盆地一處工地發現一些哺乳動物牙齒、骨骼等化石,經專家研究后確認為新物種,并命名為“趙氏三水脊獸”,紀念發現該化石地點的三水化石愛好者趙燦輝。
見證“滄海桑田”——龜
2014年4月市民在禪城紫洞一處火山遺址發現了龜化石。專家認為,這塊龜化石距今已有5300萬年,而且這種龜應是未被發現過的品種,與生活在澳大利亞、新幾內亞的豬鼻龜親緣關系很近,目前還沒有命名。龜化石及其所在的巖石顯示,當時那里曾是一個深水大湖,龜化石也因此成為三水盆地由數千萬年前的“滄海”變成今日桑田的例證。
天上飛——鳥
2014年5月化石愛好者在三水盆地發現一塊有鳥類化石的巖板。該鳥類化石體形完整,腳部、翅膀以及頭部包括眼睛都能清晰看到,整體長約10厘米。張顯球認為,該化石中的鳥類生活在古新世中期,距今約有6000萬年,將填補國內這個時期鳥類化石的空白。
兩棲類——青蛙
2016年3月張顯球在三水盆地中部一處距今約5000萬年的化石群中,發現了兩塊極為罕見的“青蛙化石”。據了解,這是華南地區第一次發現青蛙化石。
相關報道:南海大瀝發現數枚恐龍蛋,它們可能來自七千萬年前……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南方都市報(何國勁):4月17日上午,在南海大瀝鎮北村水閘附近一處工地被起出的數枚蛋狀化石,有工人當場報警之后,層層上報之后,經由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初步鑒定,確認為恐龍蛋化石。
施工場地驚現恐龍蛋
在南海大瀝鎮北村水閘旁,一群工人正在按照工程圖紙施工,誰也沒想到這個按十年一遇24小時暴雨一天排完的標準建設的工程,會有意外驚喜。隨著施工,地下大片土方被翻起,其中有一片圓形的白色吸引了工人們的注意。
“這是啥?”“這是化石!還是恐龍蛋化石!”在工人們不確定的討論聲中,挖掘機師傅何榮輝顯得很篤定。原來,何榮輝在之前的施工隊工作時見過,在施工的過程中也曾發現過恐龍蛋化石,眼前的蒼白圓形物體一下子讓他想起了當年見過的恐龍蛋化石。
當即就有工人拿出手機報了警:“喂?110?我這里發現了恐龍蛋……”公安接報之后,將消息轉報給南海文化體育局,由該局文物科科長陳寶林聯系上了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崔勇,崔勇在看過陳寶林發來的幾張照片之后,通過紅砂巖層、白色圓形化石等外表特征,當即就判斷這是一窩來自白堊紀的恐龍蛋化石。
化石有助研究恐龍習性
今日下午,恐龍蛋化石被起出并被運到了廣東書法院,隨后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院邱立誠也來到現場,就對恐龍蛋化石作進一步的鑒定。“一、二、三……”邱立誠順著“蛋痕”數過去,初步判斷這里起碼有5個恐龍蛋化石。
如何判斷這是恐龍蛋化石?邱立誠介紹,包裹著化石的一圈紅色細碎巖質,為紅砂巖,而紅砂巖層則是發現恐龍蛋化石的必要條件。“紅砂巖層的地質結構,則是白堊紀晚期的地質依據,從這些化石的形狀、大小來看,我初步判斷這幾枚恐龍蛋化石,來自于距今大約6500-7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種類應該是屬于素食恐龍,但具體到哪一種,則需要進一步去研究。”邱立誠說。
恐龍蛋化石有助于進一步研究恐龍的習性。“接下來會將部分紅砂巖打碎,觀察其中有無其他的植物化石、微生物,如果有這類發現,就可以對當時這一片地區的生態環境進行模擬復原,為研究恐龍的習性提供依據。”邱立誠說。
據透露,目前恐龍蛋化石暫時保存在廣東書法院,經過充分研究后,未來或會在本地選擇博物館展出。
鏈接:那些年佛山發現過的恐龍蛋
事實上,佛山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現恐龍蛋了: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有專家陸續在南海平洲、三水河口一帶發現過恐龍蛋。更震撼的是,在三水區發現了恐龍骨化石,從而證實佛山曾有恐龍“出沒”。
1987年
佛山市地質局開展區域地質調查時,工作人員在平洲電纜廠建設中推開的山坡上,一塊足有桌子那么大的巖石里,發現有一窩六七枚恐龍蛋化石。這些化石蛋也是長形蛋,現保存在佛山市博物館。
2006年
三水河口中學朱計興老師在文塔西側的三水二橋處撿到一枚特征明顯保存較好的圓形恐龍蛋化石。
2008年12月
三水區莘莊附近的一處河灘邊,長期在此地開展研究的地質與古生物學家張顯球用7個小時將一窩20個恐龍蛋化石“盤”了出來。這窩蛋共有20個,其中16個是完整的。它們是圓形的,專業人士稱之為“圓形蛋”。根據測量,蛋的直徑約為9厘米。
2016年4月
地質愛好者在三水河口的一處工地發現了恐龍蛋化石。經地質與古生物專家張顯球鑒定,新發現的恐龍蛋化石應屬于“圓形蛋”, 直徑約10厘米,距今已有約7000萬年。具體屬于何種恐龍則尚不確定。
相關報道:2016年三水也挖出恐龍蛋 專家稱7000萬年前或是恐龍之鄉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廣州日報:地質與古生物專家稱7000萬年前三水或是恐龍之鄉
2016年4月26日,三水地質愛好者趙燦輝向本報報料,他在河口一處工地發現了疑似恐龍蛋化石。記者來到現場看到,在一些碎石塊里鑲嵌著蛋殼狀的石片,厚約2毫米。經地質與古生物專家張顯球鑒定,新發現的恐龍蛋化石應屬于“圓形蛋”,距今已有約7000萬年。
工地挖出一窩“恐龍蛋”
在趙燦輝的帶領下,記者來到三水河口的一處工地。工地現場最近因施工挖出了大量紅褐色的泥土的碎石。記者看到,在一些碎石塊里鑲嵌著蛋殼狀的石片。這些“石片”和蛋殼一樣帶有一定弧形,厚約2毫米。“這些就是恐龍蛋化石。”趙先生說。
專家:三水河口盛產恐龍蛋化石
針對三水河口多次發現恐龍蛋的情況,張顯球推測,當地還應埋有珠三角較大規模的恐龍蛋化石群,“如果仔細挖掘,地下可能還會有恐龍化石。”張顯球稱,目前珠三角在廣州東山、清遠石角、四會大沙、南海平洲等地發現一些零星的恐龍蛋化石,而三水河口則多次發現恐龍蛋化石。如此多的恐龍蛋化石成窩出現,還比較少見。“三水可能是廣東除河源、南雄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的恐龍產卵地。”張顯球說,恐龍蛋化石群的發現,說明三水的地質與古生物資源很豐富,能夠更好地研究三水乃至珠三角的地理變遷、氣候等問題。
多名地質與古生物專家指出,三水盆地在開發建設過程中,一定要重視保護化石,當務之急就是籌建三水盆地古生物化石博物館,將已挖掘的大量古生物化石統一收集起來陳列其中,邀請專業人士進行鑒別、分類研究。
三水盆地多次發現恐龍蛋或恐龍化石
2006年,三水河口中學朱計興老師在文塔西側的三水二橋處撿到一枚特征明顯保存較好的圓形蛋化石下坪披針蛋。2008年,張顯球在三水河口一處河堤附近散步時,也曾發現過一窩保存完整的圓形恐龍蛋化石,多達20個以上。
這一說法得到了地質與古生物專家張顯球的認可。“這處工地剛好挖出了一窩恐龍蛋。”張顯球來到現場考察后表示,當地是棕紅色含礫沙巖,地層上屬于白堊紀后期,距今已有約7000萬年。
“恐龍蛋化石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長形的,另一類是圓形的。”張顯球說,這些新發現的恐龍蛋化石應屬于“圓形蛋”,在學術上稱為“下坪披針蛋”,直徑約10厘米,但具體屬于何種恐龍則尚不確定。張顯球推測,當地在7000萬年前應是三水湖盆的邊緣地區,有充足的水源和食物,恐龍在此生蛋有利于繁衍。
相關報道: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發現多枚恐龍蛋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何帆燕 龔晶):佛山市南海區大瀝鎮北村水閘附近一工地驚現多枚恐龍蛋化石!經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現場鑒定,初步證實為高風化恐龍蛋化石。目前,抵達現場的專家們正商討挖掘方案。這一批化石是在4月17日上午發現的,南海區相關部門稱,這是近幾十年來南海首次發現恐龍蛋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