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上展示許昌人遺址發掘場景;左下是址發早研究者于2016年冬考察許昌人遺址照片(從左至右:李占揚,Francesco d’Errico,國最骨質工具李浩,距今Luc Doyon);右側展示2件發現于許昌人遺址的河南骨質軟錘工具,其中右上的許昌現中1件采用新鮮動物長骨,疤痕稀疏,人遺使用程度低;右下的址發早1件采用風化動物長骨,疤痕集中,國最骨質工具使用程度高(Luc Doyon供圖)
(神秘的距今地球uux.cn報道)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古人類何時開始開發、利用骨質資源,河南杭州包夜學生妹(電話微信181-2989-2716)一二線城市外圍模特伴游預約、空姐、模特、留學生、熟女、白領、老師、優質資源一直是許昌現中考古學者苦苦追尋的問題。最近,人遺一項由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李占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浩、以及法國國家科研中心Luc Doyon和Francesco d’Errico合作完成的研究,報道了在河南許昌人遺址發現的中國目前最早的骨質工具,年代距今約12.5-10.5萬年。相關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PLoS ONE上。
研究人員從許昌人遺址中識別出7件骨質工具,其中6件以動物破裂長骨為原料,1件以鹿角為原料。這些骨質工具主要作為軟錘來制作和修理石器。其中,既有權宜性使用方式,即使用屠宰動物過程中隨即產生的長骨作為軟錘來修理石器,軟錘使用后很快丟棄,使用程度低;也有維護性使用方式,即選擇經過風化的長骨作為軟錘來修理石器,長骨上保留的打擊疤痕集中,是長時間循環使用的結果。另外,古人類很可能有意識地對風化的長骨進行修型,以方便這類軟錘工具的攜帶。以上不同的行為策略表明古人類對骨質材料的性質已經有了很好的認識。
據古脊椎所李浩介紹,在使用具有一定彈力和韌性的軟錘工具修理石器時,打制者能夠更好地控制石器刃緣的形態、提高刃緣的使用效率。軟錘工具在歐洲、西亞和非洲地區的舊石器時代中、晚期(~20萬-1萬年左右)遺址中發現較多,除使用馬科、牛科和鹿科等食草類動物的破裂肢骨外,還發現少量使用食肉類動物(如洞熊)的破裂肢骨以及尼安德特人破裂的頭骨和股骨為原料的軟錘工具。但是在中國,先前一直沒有軟錘工具的報道。此前年代最早的骨質工具是發現于貴州舊石器時代晚期馬鞍山遺址的骨質尖狀器工具,距今約3.5萬年。許昌人遺址軟錘工具的發現表明,中國古人類對骨質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遠比我們知道的要早的多。中國晚更新世或者更早階段的舊石器遺址中,很可能存在更多的軟錘工具。下一步,我們需要對這些遺址出土的動物化石的表面改造痕跡進行更為細致地辨認和研究。
該研究得到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百人計劃”(C類)、中國自然科學基金等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