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鬃龍:前無古“龍”的食草專家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國古動物館企鵝號:歌曲“龍的傳人”火遍中國,但估計作詞人侯德健也沒想到,馬鬃黃河腳下竟睡有真龍!龍前常州包夜外圍(電話微信189-4469-7302)一二線城市模特空姐網紅學生上門
想象一下,無古如果《侏羅紀公園》從電影變成了現實,草專癡迷恐龍的龍你終于能在有生之年親眼見證恐龍的復活。
一天,馬鬃負責照看中國區侏羅紀植食恐龍重任的龍前飼養員愁眉苦展地跑來求助:本想給恐龍們升級餐標,特意從咱們內蒙古大草原拉來了成噸的無古優質牧草,但是草專這些平時食量驚人的龐然大物卻好似無動于衷。看著這些日漸消瘦的龍恐龍,飼養員只能干著急,馬鬃常州包夜外圍(電話微信189-4469-7302)一二線城市模特空姐網紅學生上門咦?龍前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看來養恐龍也不是一件易事。它們是無古不喜歡吃么?還是難道恐龍不吃草?
要想科學地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必須討論一件事情:到底什么是草專大家所說的“草”呢?
原來,我們常說的“草”,泛指與木本植物相對應的草本植物。但在植物的科學分類中,“草”其實是被子植物下屬的禾本科植物的俗稱。雖然我們常把恐龍想當然地分成食肉恐龍和食草恐龍兩大類,但實際情況是,禾本科植物在地球生命演化史中出現得較晚,侏羅紀時期還沒演化出“草”呢!自然也不會有什么侏羅紀的食草恐龍。所以不考慮它們的生活時代時,稱為“肉食性恐龍”和“植食性恐龍”比較保險。
所以啊,侏羅紀的植食恐龍們不是不吃“草”,是壓根兒還沒有見過“草”呢!搞了半天,原來飼養員的植食恐龍不吃牧草,就和我們不敢輕易吃野菜一樣,竟是因為“不識貨”。
那么誰才是世界第一只品嘗禾本科植物,正兒八經的食草恐龍呢?
dang dang dang dang
鋪墊這么久,主角出場——馬鬃龍(Equijubus)!
馬鬃馬鬃,這名字一聽就是正統素食主義者!但你千萬不要誤會,之所以叫馬鬃龍,可并不是因為后頸有如馬一樣的鬃毛,而是和五彩冠龍的名字來自于家鄉五彩灣一樣,馬鬃龍的名字來自于它的家鄉——甘肅省西北部的馬鬃山地區。因為那里的戈壁丘陵,在強風的吹刮之下,山脊上碎石的排列和顏色,遠遠看去,宛如“馬背上的鬃毛”一般。
馬鬃龍生活在白堊紀早期(1.1億年前),只有一個種,叫作諾氏馬鬃龍(E. normani)。通過已經發現的化石證據,科學家們判斷馬鬃龍是世界上最原始的鴨嘴龍類之一,同時具備禽龍的部分特征。
經過復原的馬鬃龍體長能達到7米,體重約2.5噸,也算一個大家伙了!而且它的四肢也非常強壯,可以靈活在兩足和四足模式間自由切換。
言歸正傳,科學家們到底如何判斷出馬鬃龍的食物包括“草”的呢?
一般來說,如果要研究恐龍的食性,最常見的就是從它們的牙齒化石進行研究,通過牙齒的大小、形狀、排列,甚至一些細節痕跡,都能從中判斷出研究的恐龍到底是無肉不歡的饕餮之徒還是與世無爭的素食主義者。
但這也只能定位到“肉食”“植食”的層面,為什么最后能確認說馬鬃龍是前無古龍的“世界已知食草第一龍”呢?難道在它的胃部發現了“草化石”?
你說對了,只不過!不在胃部,而還是在牙齒!
2018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通過對馬鬃龍牙齒的進一步研究,竟然在馬鬃龍的牙齒之間發現了植物的細胞和植硅體殘留。那什么是植硅體呢?最直白簡單地,可以把植硅體理解成植物體內的結石,它們非常易于保存下來,而且不同植物中的植硅體類型也是不一樣的,所以辨識度非常高。而馬鬃龍牙齒里發現的,經過鑒定恰好就是一種屬于禾本科的植硅體殘留。
這一下可炸了鍋,因為之前科學家們普遍認為禾本科植物起源于白堊紀中晚期,而這一個無意的發現,是世界上首次發現恐龍最早食草的科學證據。不僅確定了馬鬃龍“世界食草第一龍”的身份,更把禾本科植物的起源推進到了距今1億多年的白堊紀早期。
完全沒有想到,吃飯塞牙又沒有養成良好刷牙習慣的馬鬃龍,竟然因此意外地成為了科學家們心目中的“寶藏恐龍”!但你可不要向馬鬃龍學習不刷牙喲!
又回到咱們的假設情景,堅持收看“每天一只中國龍”到今天的你一定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恐龍迷,如果你就在咱們的侏羅紀植食恐龍飼養員求助的顧問團當中,你會提出什么樣的解決答案呢?
屬于禾本科的“草”可是好東西,我們人類每天的主食,如水稻、小麥、玉米都是美味的禾本科植物!所以如何讓復活的侏羅紀的植食恐龍吃草呢?
很簡單,讓我們從隔壁的白堊紀恐龍園區中借一只馬鬃龍,讓它狼吞虎咽做一個示范!有第一個吃“螃蟹”的龍了,自然大家也就有樣學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