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國戈壁發現的埃氏哈茲卡盜龍化石歷險記


蒙古國戈壁發現的埃氏哈茲卡盜龍化石歷險記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大科技雜志社:當一塊走私出來的奇特化石出現在市場上時,恐龍偵探們展開了調查,國戈看看它是現的險記深圳福田外圍(網上外圍)vx《365-2895》提供外圍女上門服務快速選照片快速安排不收定金面到付款30分鐘可到達不是真的,以及它到底是埃氏什么。
被偷獵的哈茲化石
蒙古國南部的戈壁是一片廣袤的不毛之地,幾乎無人居住,卡盜鋪設的龍化道路更少。但是石歷,在這塊荒涼之地,蒙古卻有著大片裸露的國戈白堊紀巖石,巖層中藏著豐富的現的險記寶藏——恐龍化石。這里是埃氏深圳福田外圍(網上外圍)vx《365-2895》提供外圍女上門服務快速選照片快速安排不收定金面到付款30分鐘可到達化石偷盜者的天堂。據估計,哈茲自1990年代以來,卡盜至少有數百具恐龍骨骼和千枚恐龍蛋被從這里挖掘出并走私出境。龍化
這一次,偷盜者盯上了一個被稱為烏哈托喀的地方。他們挖出一塊半米長的紅砂巖,里面有一只小恐龍的白色骨頭。他們在裸露的骨骼上涂上強力膠——這是古生物學家通常用來硬化和保護骨骼的專用膠的拙劣替代品。然后,他們用麻布和石膏把整塊石頭包裹好,開車運走。
在某個時刻,石膏包裹的化石被帶到一間作坊。在那里,走私者雇傭的人員清除了涂在表面的強力膠以及部分巖石。于是,這只恐龍自從在數千萬年前死去以來,它的一半骨骼第一次重見天日。偷盜者仔細地觀察了殘骸:這是一種奇怪的恐龍,只有鵝一般大小,有著鋒利的爪子和鳥一樣的特征。
偷盜者確信自己挖到了有價值的東西,可以賣個好價錢。
判斷化石真偽
幾經轉手,這塊化石來到了歐洲,并于2011年10月在德國慕尼黑化石展上展出,引起一時轟動;隨后被法國化石經銷商弗朗索瓦·埃斯奎利買下,交給比利時古生物學家帕斯卡˙戈德弗特鑒定。
“哇!這是怎么一回事?”這是戈德弗特看到化石時說出的第一句話。從身體看,它似乎是一只馳龍(一類能快速奔跑的食肉恐龍的總稱,其中包括著名的迅猛龍)。然而,與之相連的卻是一個類似天鵝脖子的東西和一個有著扁平鴨嘴的頭骨。“這是真的嗎?它更像是拼湊起來的嵌合體。”
嵌合體是騙子用不同物種的骨骼化石拼湊出來,以假亂真的贗品。最著名的案例是1999年被宣布為一種披羽的新恐龍,它實際上是由一種已知的恐龍化石和鳥類骨骼混制成的。
要鑒別走私化石的真偽,第一步要確定它的年齡。在這里,考古學上常用的碳年代測定法已經不管用了,因為太多的放射性碳原子已經衰變,這項技術對任何歷史超過5萬年的東西都不頂用。唯一的辦法是先確定化石的來源地,然后通過地質圖和其他放射性測年方法來確定化石所在地層的年代。
幸好標本箱里附有一個簡單說明,說它來自蒙古的烏哈托喀。經過6個多月的來回調查取證,戈德弗特他們發現,化石周圍細小的紅橙色巖石與烏哈托喀富含化石的巖層非常吻合。這些巖層的年齡可以追溯到大約7100萬到7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
確定新恐龍身份
下一步是看看仍埋在石頭中的另半具骨架。研究人員對標本進行了X光掃描,但骨骼和周圍沉積物之間的密度差異太小,無法產生清晰的圖像。他們只好借助于同步輻射加速器,對整塊恐龍化石進行了一次同步輻射掃描。
工作做得很漂亮,整塊化石得到了精確的重建。骨骼的隱藏部分跟裸露部分完全一致。為它的真實性提供更有力證據的使他們發現一條生長停滯線(動物因生病、營養缺乏等原因,一段時間骨骼停止發育而遺留下來的痕跡線,類似樹木的年輪)貫穿整具骨骼。這說明,骨骼不是拼湊出來的。
掃描結果顯示,這只動物有短而像翅膀一樣的前肢,以及許多細小的牙齒,讓人想起一只吃魚的蛇頸龍。綜合起來,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是一種食肉動物,大部分時間都呆在水里,在白堊紀的湖泊和河流中以捕食魚類為生。它的不尋常的前肢可能和企鵝的翅膀一樣,用于在水中滑行。
這可以說是夠奇特的,因為盡管許多巨型爬行動物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的海洋中,但能高度適應水性的恐龍并不多。除了它,目前已知只有另外兩種:一種是來自中國的小型盔甲恐龍,行動起來類似海龜;另一種是以魚為食的巨型食肉棘龍。
2017年,這種恐龍被命名為“埃斯奎利-哈茲卡盜龍(簡稱埃氏哈茲卡盜龍”,以紀念當初買下化石以供研究之用的法國化石經銷商弗朗索瓦·埃斯奎利。另一個是對蒙古恐龍研究做出開創性工作的波蘭古生物學家哈茲卡·奧斯穆爾斯卡的名字。
如今,這塊化石已經歸還蒙古國,陳列在烏蘭巴托的恐龍中央博物館內,供人參觀。(原標題:一塊恐龍化石的歷險記)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桑間濮上網 » 蒙古國戈壁發現的埃氏哈茲卡盜龍化石歷險記
桑間濮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