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鄖縣人3號頭骨”化石:考古國家隊如何用科技手段創造歷史
來源:桑間濮上網
時間:2025-11-22 15:42:00


揭秘“鄖縣人3號頭骨”化石:考古國家隊如何用科技手段創造歷史
(神秘的揭秘技手地球uux.cn)據南方都市報(黃馳波 張林菲 楊天智):近日,湖北鄖陽學堂梁子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進展,鄖縣用科發現1具保存較為完好的人號大連沙河口區(外圍)資源聯系方式崴信159-8298-6630提供外圍女小姐上門服務快速安排面到付款古人類頭骨化石,命名為“鄖縣人3號頭骨”。頭骨這是化石迄今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為完整的直立人頭骨化石。目前,考古頭骨下半部仍埋在原生土層,隊何段創預計今年11月前完成剝離出土。造歷
“我們創造了歷史。揭秘技手”9月29日,鄖縣用科學堂梁子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人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陸成秋向南都、頭骨N視頻記者表示?;瘜<艺J為,考古“鄖縣人3號頭骨”化石處在古人類演化歷程的隊何段創關鍵環節上,為探討東亞古人類演化模式、東亞直立人來源等重大課題,實證中華大地百萬年人類史,提供了關鍵節點的信息與重要依據。
本次考古發掘過程是怎樣的?成果為何格外重要?此前“鄖縣人”1號、2號頭骨的發現何以轟動海內外?研究鄖縣直立人有哪些重大意義?對此,南都、N視頻記者進行了多方采訪、梳理。
發現
半埋在土里、距離地表僅0.62米的“鄖縣人3號頭骨”一露面,就引發了全球考古圈的關注與熱議。
9月28日,國家文物局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發布會,通報繼1989年、1990年在湖北學堂梁子遺址發現兩具距今100萬年左右的古人類頭骨化石之后,再次發現一具古人類頭骨化石,命名為“鄖縣人3號頭骨”,發現地距前兩具頭骨化石出土地點僅30余米。
學堂梁子遺址是一處舊石器時代大型遺址,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原鄖縣)青曲鎮彌陀寺村,主體為漢水北岸的第四級階地,多數堆積厚度超過8米,局部厚度超過18米,保存了100多萬年來不同時期的地層堆積。1989年、1990年,該遺址先后出土2具古人類頭骨化石,大連沙河口區(外圍)資源聯系方式崴信159-8298-6630提供外圍女小姐上門服務快速安排面到付款年代距今80萬年至110萬年左右,屬于直立人,被學術界命名為“鄖縣人”。
南都記者了解到,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1年以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學堂梁子遺址進行了系統的考古發掘。今年5月18日,考古隊在有一定鈣質膠結的沙土地層中,發現了埋藏在此的3號頭骨化石,伴隨出土大量動物化石與石制品。
經過周密的工作計劃和精細挖掘,目前3號頭骨化石已出露額骨(包括眉脊)、眼眶、頂骨、左側顴骨和顳骨及枕骨左側。
9月28日,學堂梁子遺址考古專家工作組組長、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高星在發布會上分享了頭骨化石的發現經過:今年5月18日上午化石初露,發掘團隊按常規化石發掘程序進行初步清理,當天下午4點30分,項目負責人陸成秋初步確認為古人類頭骨化石。大家馬上停止了發掘清理,保持原狀,加強安保,并按程序上報相關領導和專家。經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人類專家邢松研究員視頻連線,進一步判定這塊化石為古人類頭骨化石。
作為本次發掘項目負責人,陸成秋設想過與3號頭骨化石“見面”的方式。“剛開始我希望3號出現的時候能露一點牙齒,讓我能辨認是人骨,沒想到它出現的情況比我想象的還好,一下子就整個露在我眼前了?!?br>9月29日,陸成秋向南都記者回憶了發現3號頭骨化石時的感受,他表示,由于天天面對考古發掘現場,自己當時“比較淡定”。
“現場和隊員確認后,我還記得我說了一句,‘我們創造了歷史’?!标懗汕镎f。
根據公開信息,“鄖縣人”2號頭骨的發現日期為1989年5月18日,3號頭骨的發現日期也為5月18日下午,對于兩次“鄖縣人”頭骨發現于同一日期,陸成秋向南都記者表示,“純屬巧合”?!班y縣人”1號頭骨的發現者,鄖陽區博物館原館長、副研究員王正華日前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除了幸運,這更是因為兩代考古人持之以恒的關注與付出。
現場
陸成秋向南都記者介紹,本次考古發掘在運用現代科技手段的“考古方艙”內進行,團隊亦“明星薈萃”,可以說是一支考古“國家隊”。
他表示,來自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漢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鄖陽博物館、十堰市博物館等單位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員,構成了一支多學科考古團隊,對學堂梁子遺址開展新一輪考古發掘,同步開展8個學科和33個方向的研究。
陸成秋向南都記者表示,相比30年前,本次考古發掘運用了不少現代科技手段:學堂梁子遺址建立了包括核心艙、實驗室、多功能中心和預留發掘區在內的1000余平米的考古方艙,室內溫度濕度都可控,有利于保護文物現場。
據介紹,此次發掘共布設1X1米探方203個,發掘面積203平方米。工作隊以2厘米為一個操作層,進行精細作業,目前共揭露出4個自然層,出土包括“鄖縣人3號頭骨”在內的古人類化石、石制品、古動物化石等各類遺物200多件。
陸成秋告訴南都記者,3號頭骨化石與前兩具頭骨化石埋藏環境、伴生動物群及石制品技術特征均相似,初步判斷三具頭骨化石應屬同一時代,具體還需科技測年進一步確認。目前,“鄖縣人3號頭骨”下半部仍埋在原生土層中,按照發掘進度,預計今年11月之前對該頭骨完成剝離并提取出土。
陸成秋向南都記者表示,發掘和研究還在繼續進行中,關于“鄖縣人”3號化石的更多詳情,“要經過大量研究,才能得出科學嚴謹的結論”。
“目前發現的距今100萬年左右的人類化石非常少。具體到東亞區域超過100萬年的人類化石,(目前發現)只有170萬年前的元謀人和距今160萬年到120萬年的藍田人。”9月28日,高星在接受央視采訪時披露。
對于此次發掘成果的重要性,高星介紹,相較于發掘出土時已嚴重擠壓變形的“鄖縣人”1號、2號頭骨,3號頭骨保存得更加完好,直立人形態特點更加明確,是迄今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為完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保留該階段人類重要的解剖學特征。
高星表示,“鄖縣人3號頭骨”化石,處在古人類近200萬年演化歷程的中間和關鍵環節上,為探討東亞古人類演化模式、東亞直立人來源、東亞直立人與智人演化關系等重大課題提供了翔實而關鍵的化石及文化證據。
“鄖縣人3號頭骨”化石公布后,有網友提出疑問:“這一考古證據出現,是否會將人類從非洲走出的結論給推翻?”對此,高星表示不會,“最初的人類從非洲起源目前是學術共識。因為在非洲已經發現的能夠直立行走人類化石證據,達到了700萬年。”
轟動
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官網介紹,1990至2022年,學堂梁子遺址已先后開展了7次考古發掘,前5次發掘在核心區發現2具距今約100萬年前的古人類頭骨化石、20余種哺乳動物化石和207件石制品,其它區域發掘出土2000多件石制品和少量動物化石。
古人類頭骨化石的發現者之一、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教授馮小波曾撰文回憶,1989年全國文物普查期間,鄖縣博物館的王正華和鄖西縣文化館的屈勝民,在學堂梁子發現“猿人頭骨化石”,該化石被鈣質結核包裹,只露出零星牙齒琺瑯質。當剔除牙齒嚼面的膠結構暴露出齒弓后,“16顆牙齒全部在位”,“是高等靈長類的基本齒式”。
當時,為了搞清楚頭骨化石的屬種,這件標本被送往北京鑒定。已故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考古學、第四紀地質學家賈蘭坡當時反復觀察后連聲說,“這是件國寶!你們的發現太重要了!”
據“湖北文旅之聲”消息,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天元帶隊,在學堂梁子又發現了第2具頭骨化石。在賈蘭坡引薦下,中國地質博物館古生物學和古人類學研究員胡承志答應修“國寶”,經過20多天精心修理,2具頭骨化石逐漸露出真面目。
賈蘭坡與其他專家研究鑒定后一致認為,這是距今100萬年左右的直立人。依據古人類命名的規則,這2具頭骨化石被命名為“鄖縣人”。
而后,這2具“鄖縣人”頭骨化石分別被列入“七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并因其完整性、稀缺性、重要性等特征,在海內外學界引起轟動,相關研究成果先后登上《自然》《人類學》等國際知名刊物,被寫進了美國和日本的教科書,還被美國《發現》雜志評為1992年世界50項重大成果之一。2001年6月,學堂梁子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央視新聞消息,此次伴隨第3具頭骨化石出土的,還有大量的動物化石和石制品?!按蟛糠质鞘巢輨游?,最多的是犀牛、象、馬、鹿。而食肉動物,豹子偶爾會發現,還有劍齒虎也發現了零星的化石?!备咝墙榻B。有專家推斷,這些石制品可能用于狩獵和動物切割,這也揭開了百萬年前“鄖縣人”的生活食譜。
研究
南都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方面了解到,人類發展的歷史可分為南方古猿(420萬年-100萬年前)、能人(200萬年-150萬年前)、直立人(200萬年-20萬年前)和智人(20萬年-1萬年前)等多個階段。 其中,直立人是第一個完全直立行走的人種,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云南元謀人、陜西藍田人、周口店北京人等。
登上歷史課本的元謀人可追溯至約170萬年前。據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錢方發表于1985年的文章介紹,1965年5月,其在云南元謀縣上那蚌一帶的早更新世元謀組中發現了牙齒化石,經胡承志鑒定后定名為“元謀直立人”,簡稱元謀人。地質時代為早更新世晚期。
據悉,元謀人的年代首先由地質力學所用古地磁方法測出為170士10萬年。隨后,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用古地磁方法測定,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結果。
1963年7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調查隊在進行田野調查時,在陜西省藍田縣城西北約10公里的泄湖鎮陳家窩發現了一老年女性下頜骨化石。
1964年5月,研究人員又在公王嶺地層中發現一個基本保存完整的女性頭骨化石。經對此頭骨化石進行室內修復,復原出一件近乎完整的猿人頭骨化石。在一段時間內,科研人員把陳家窩的下頜骨和公王嶺的頭骨歸到一起,命名為“藍田中國猿人”,簡稱“藍田猿人”或“藍田人”。但后來,科研人員普遍將在公王嶺發現的頭骨單稱呼為藍田直立人。
2014年,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朱照宇的研究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黃慰文,以及英國??巳卮髮WDennell院士等合作,在《人類進化雜志》發表了對藍田(公王嶺)直立人年代測定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研究將藍田公王嶺直立人的生存年代從原先普遍接受的距今115萬年提早到大約163萬年前。
1981年,安徽省和縣陶店鎮汪家山北坡的龍潭洞發現了和縣直立人頭蓋骨化石。它的地質年代為中更新世,距今40萬年前。龍潭洞發現的人類化石共有14件,包括一件完整的頭蓋骨、兩件頭骨碎片、一件附帶兩枚牙齒的下頜骨殘段,以及10枚單個牙齒,代表至少5個個體。
2021年1月,《國際骨骼考古學雜志》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杰、劉武和工程師郭肖聰,與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Christopher Bae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研究發現,上述和縣直立人頭蓋骨的主人死亡年齡為20歲左右,生前頭骨后部遭受過創傷、死后埋藏環境導致其眉脊處發生腐蝕、化石出土時由于地層擠壓造成頭蓋部出現多處裂痕。
2021年10月,在仰韶文化發現暨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紀念大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表示,我國已發現距今200萬年以來的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化石地點70余處,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近2000處。這些發現從人類活動、人類化石、古DNA等三方面證據,表明中國舊石器文化自成體系,連續、獨立地發展,人類的演化鏈條基本前后相繼,為中國學者提出的中國和東亞人類本土演化的“連續進化附帶雜交”理論提供了堅實的考古依據。
此次考古發掘的學堂梁子遺址位于秦嶺至漢水流域,“鄖縣人3號頭骨”化石處于人類起源演化的中間環節。這一發現也拓寬了“秦嶺至漢水流域”是“人類演化廊道”的認知。
“我們把這些材料都串起來,能夠建立一個區域人類演化的序列,可能未來更多材料的發現,能夠展示當時人類生存演化的一個壯烈的圖景。”高星表示。
相關:重大成果!湖北發現第3具“鄖縣人”頭骨化石,武漢大學提供技術支持!
(神秘的地球uux.cn)據武漢大學招生辦公室:9月28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重磅發布,繼1989年、1990年之后,湖北再次發現一具古人類頭骨化石,命名為“鄖縣人”3號頭骨,這將為中國百萬年人類演化史提供關鍵化石、文化證據。武漢大學團隊參與該項工作,在無人機傾斜攝影和高清實景三維建模、對頭骨及地層所有遺物高清建模等方面發揮作用。
此次發現的“鄖縣人”3號頭骨化石被埋藏于學堂梁子遺址內有一定鈣質膠結的砂土地層中,目前已清理出露額骨(包括眉脊)、眼眶、頂骨、左側顴骨和顳骨及枕骨左側,是迄今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為完整的直立人頭骨化石。化石出露部分保存完好,形態清晰,人類屬性確鑿。難能可貴的是,該頭骨形態基本正常,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形,所能提供的性狀信息比此前在該遺址發現的另外兩具頭骨更豐富而真實,會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前兩具頭骨變形的缺憾。
自2021年“鄖縣人遺址”啟動新發掘以來,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李英華、鄒秋實,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文化遺產智能計算實驗室黃先鋒及相關研究生組成數字化團隊,完成了“鄖縣人”遺址周邊4平方公里的無人機傾斜攝影和高清實景三維建模,并實時跟進遺址發掘進展,為遺址發掘過程及地層、遺物的數字化記錄建立了規范的工作流程,提供了高效的建模軟件,完成了地層、遺物實時三維建模的工作。
“鄖縣人”3號頭骨發現后,武漢大學數字化團隊又采用多種方法包括手持式激光掃描(精度0.2mm)、架站式激光掃描(精度1mm)、傾斜攝影測量等對該頭骨及地層所有遺物完成了高清建模,為精細化保存頭骨埋藏環境與解剖學信息、精細化復原展示頭骨以及開展頭骨深度科學研究都奠定了堅實基礎,使百萬年前的人類文化遺產在數字世界中得以永生,為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做出了貢獻。
考古發現是我國早期人類起源、史前文化與中華文明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進程的生動詮釋,展現了絢麗多彩、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風采。武漢大學考古學科成立于1976年,是中國較早成立的考古學科之一,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現已形成了較完整的學科體系、較高水平的人才隊伍和若干優勢特色研究領域,具有一流的學術水準和廣泛的國際影響力。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前沿科學已經成為考古研究、文物鑒定與保護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其研究成果對于增進和深入了解歷史的發展進程有著重大作用。2020年12月,武漢大學與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共建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該研究院依托武漢大學考古學學科,設立7個不同方向的研究中心(所)。
印證盤龍城為商朝南方中心城市、發掘出距今5200年的古城墻和護城河、發掘出土精美“蛋殼陶杯” 、確認兩處商周時期重要遺址、發掘的盤龍城金片綠松石器在漢展出 ……自成立以來,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已經取得多個重要考古發現,引起廣泛關注。今年3月,“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湖北云夢鄭家湖墓地成功入選,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多位專家學者積極參與其中。
重大考古發現的背后,既離不開科研平臺的有力支撐,同時也與專業人才息息相關。在武大,學生除了學習考古學基本理論知識,相關的歷史專業知識,還會學習繪圖、測繪、攝影以及人體解剖學等其他領域的內容。2021年12月28日,教育部發布《教育部辦公廳 國家文物局辦公室關于實施考古學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的通知》,武漢大學成為全國13所入選高校之一,致力培養一批支撐考古核心技術突破和行業發展的急需高層次人才。
湖北是文物資源大省,也是考古重地。今后,武漢大學考古工作者將繼續做歷史謎底的索引者、連結古今的擺渡人,更好地講述“中國特色、荊楚風格、長江氣派”的湖北考古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