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癸卯兔年 可愛的兔子如何起源演化而來?
時間:2025-11-23 20:35:35 來源:桑間濮上網
(神秘的年癸年地球uux.cn)據新華社(記者 王玨玢、金地):1月22日迎來農歷癸卯兔年。卯兔兔這種長著長耳朵、兔何上海外圍(外圍預約)外圍外圍上門外圍女(微信156-8194-*7106)提供高端外圍上門真實靠譜快速安排不收定金見人滿意付30分鐘內到達三瓣嘴、起源短尾巴的演化可愛動物,早已被大家熟知,年癸年進入兒歌、卯兔神話等多種文藝作品。兔何不過,起源生物學上的演化兔究竟指什么?鼠、兔是年癸年不是一家?古生物學者和科普專家帶你“追兔尋源”,探索兔子的卯兔起源之謎。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兆群介紹,兔何在生物學上,起源兔是演化哺乳動物綱兔形目所有動物的總稱。這個類群有兩個現生家族:兔科和鼠兔科。鼠兔科動物耳朵又短又圓,樣子像老鼠,典型代表如伊犁鼠兔。兔科動物長著長耳朵,和大家印象中的兔子最為相符,典型代表有野兔、家養白兔等。
從生物形態學上看,兔形目動物都有兩對上門牙:在前排一對大門牙的后側還藏著一對小門牙。它們的上頜骨前部為類似窗格的很薄的骨頭,或一個大空腔。在已有兔形目各類群的跟骨上,科學家還發現有斜向穿過的小孔。

矮腳絲綢兔頭骨化石。(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兆群供圖)
在大家印象中,兔子和老鼠都需要不斷啃嚙食物來磨牙,上海外圍(外圍預約)外圍外圍上門外圍女(微信156-8194-*7106)提供高端外圍上門真實靠譜快速安排不收定金見人滿意付30分鐘內到達因此很可能是“近親”。在生物學上,現代生物分類學創始人林奈早在18世紀就把兔、鼠一起列入嚙型動物。但到20世紀初,又有古生物學者認為,兔和鼠在形態學、DNA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應該視為兩個不同的進化支系。兔、鼠是否同根同源,就此成為20世紀動物學的一個爭論焦點。
直到20世紀70年代,我國著名古生物學者李傳夔先生在安徽潛山發現了重要的動物頭骨化石,為解決這一爭議提供了關鍵證據。科研團隊在同一地層中發現兩種形態非常接近的遠古動物,并分別將它們命名為安徽模鼠兔和東方曉鼠。

安徽模鼠兔頭骨(左)與東方曉鼠頭骨前部的齒列(右)。(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兆群供圖)
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展陳部主管賀一鳴說,安徽模鼠兔和東方曉鼠生活在大約6200萬年前,是迄今發現最古老的接近兔形類、嚙齒類的祖先。從形態上看,這兩種動物除了門齒數量不同,其他特征都很接近。它們的發現,有力支撐了鼠兔同源的觀點。
“古生物技術的發展,為研究兔子起源提供了更多證據。現在,分子生物學研究已經表明,鼠、兔兩個大類一起從其他有胎盤類動物中分化出來,直到6500萬年前才‘分道揚鑣’,各自走向演化之路。”張兆群說。(原標題:遠古發現丨追兔尋源之一:鼠兔原來是一家?)
相關:追兔尋源之二:這些中華“明星兔”,都長什么樣?
(神秘的地球uux.cn)據新華社(記者 王玨玢、金地):辭“虎”迎“兔”,行走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可愛的兔子裝飾。“兔”有著漫長的演化歷史,在中國大地上,也曾發現過很多重要的遠古兔類化石。這些珍貴的“明星兔”是誰?它們長什么樣?古生物學者和科普專家帶您“追兔尋源”,一窺這些早期兔祖先的真容。

安徽模鼠兔復原圖(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楊定華繪制)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兆群、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展陳部主管賀一鳴介紹,世界范圍內迄今發現的最早且接近兔形類的動物,是在安徽潛山發現的安徽模鼠兔。這種動物生活在大約6200萬年前,雖然名字中有“兔”,但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兔子。準確來說,算是與兔子親緣最近的遠古動物。從外形看,它的體型、樣貌倒是和現在的老鼠更相似。與兔子一樣,它長有兩對上門牙;但它長著兩對下門牙,這與只有一對下門牙的現代兔子不同。

遠古道森兔頭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兆群供圖)
嚴格意義上的兔子指的是兔形目動物。這一類別的化石代表,是2007年在我國內蒙古發現的遠古道森兔。遠古道森兔生活在約5300萬年前,體型比安徽模鼠兔略大。最為關鍵的是,它已經具備了兔形目動物特有的關鍵形態特征:兩對上門牙、一對下門牙、跟骨上存在小孔,是公認的目前已知最為原始且時代最早的兔形目化石。

遠古道森兔復原圖(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楊定華繪制)
到了3000多萬年前,已經出現兔科動物,其中典型代表有在我國內蒙古發現的鄂爾多斯兔。這種兔子從體型、外觀到解剖結構,都與現在的野兔非常接近。

德氏鄂爾多斯兔左下頜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兆群供圖)
關于兔子的演化,至今還有很多謎題未解。張兆群介紹,兔子家族早期演化的中心在亞洲,但是從大約2300萬年前開始,兔科動物在亞洲悄然消失,演化中心轉移到北美;直到大約800萬年前,北美洲與歐亞大陸的白令路橋重新打開,兔科成員才重返歐亞大陸,并開始快速擴散。古人類演化過程中,也曾發現有野兔伴生。如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中,曾挖掘出大量野兔化石,兔子可能是古人類重要的蛋白質來源;3萬年前的山頂洞人,甚至用兔子頭骨制作裝飾品。
“兔子為何在歐亞大陸消失了1000多萬年,還有待新的研究來揭曉謎底。”張兆群說。
相關:東西問·解碼兔年|李茜:兔年說兔,誰是地球上兔子的“老祖先”?
(神秘的地球uux.cn)據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2023年是中國傳統的癸卯兔年。兔子以其活潑好動的特點,頗受人們的追捧與喜愛。
可愛的兔子如何起源演化而來?這個問題一直備受古生物學界關注,也引發諸多爭議,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野外考察隊在安徽潛山約6200萬年前地層中發現并命名為“安徽模鼠兔”的化石,研究確認它是兔子的祖先類型,才平息了兔子起源爭論。
安徽模鼠兔何以成為“兔祖先”?其后又經歷了怎樣的演化過程?研究上還有哪些未解之謎?兔年到來之際,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李茜在北京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兔年說兔,科普揭秘兔子的“前世今生”。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兔子起源研究在古生物學界曾有哪些爭論?安徽模鼠兔化石的發現,為兔子起源和鼠兔同源研究提供了怎樣的關鍵證據?
李茜:今天大家都喜歡的兔子這種小動物,它在世界上雖然分布廣泛但分類上并不龐雜。在古生物研究歷史上,關于兔的起源曾經有非常多的爭論,包括兔可能跟踝節類有關系、兔可能起源于亞洲特有的一類生物等,鼠兔是否同源也是學界長期爭議的話題,因為缺少關鍵的化石證據,所以很長時間沒有達成共識。
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科院古脊椎所在安徽潛山盆地發現約6200萬年前的安徽模鼠兔化石,古生物學界對兔的起源才有了全新認識。
安徽模鼠兔化石發現時,雖然頭骨材料并不完整,但它的門齒、頰齒這些很重要的結構都被保存下來,一些下頜材料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特征。科學家們通過仔細分析和深入研究發現,安徽模鼠兔的上門齒跟今天兔子相關的結構特征非常接近,包括上門齒都是兩對、前一對從前面觀察能夠看到表面有縱溝等。根據這一系列結構特征分析,科學家認為安徽模鼠兔跟現生兔子是有關聯的,代表了今天兔子的祖先類型。
在發現安徽模鼠兔同一盆地同時還發現另一類非常重要的、命名為“東方曉鼠”的化石。安徽模鼠兔具有現生兔類特征,跟今天的兔子有親緣關系,因此是“兔祖先”;東方曉鼠則具有一些嚙齒類也就是鼠類的特征,可以說是“鼠祖先”。
這兩類化石不光一個像兔一個像鼠,同時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存在很多相互交混的特征,這為解決鼠兔是否同源的爭議,提供了非常好的化石證據,經過對比研究最終提出鼠兔同源的觀點。
中新社記者:安徽模鼠兔如何演化出今天的兔子?從約6200萬年前至今,兔子演化進程中有哪些重要分支節點?整體上呈現怎樣的演化趨勢?
李茜:分別作為兔、鼠祖先類型的安徽模鼠兔和東方曉鼠在約6200萬年前同地同時被發現,約5800萬年前的古新世和始新世之交,兔形目和嚙齒目就已經分開,開始各自獨立的演化。
整體上,兔子在地球上的分布及演化是一個較為連續的過程,但它們在不同大陸上出現的時間并不一致:亞洲最早的兔形目化石記錄是大約5300萬年前,北美最早的記錄是約4300萬年前,歐洲要相對晚一些,大約2500萬年前才有可靠的化石記錄,非洲最晚,1900萬前才有化石兔形類的出現。
中國不僅發現安徽模鼠兔化石,還在內蒙古約5300萬年前的早始新世地層中發現目前已知最早的兔形目化石,將其命名為“遠古道森兔”,在河南中始新世地層中(距今約4600萬-4300萬年)發現目前所知較早的兔科化石——“洛河盧氏兔”。
此外,中科院古脊椎所在內蒙古約3000萬年前的地層中,還采集到保存非常完整的兔子骨架化石,經鑒定為鄂爾多斯兔。距今約3400萬年前,地球上曾發生過一次全球性的大降溫事件,哺乳動物也受到此次大降溫事件的影響,在東亞出現一次非常明顯的哺乳動物替代事件,也就是降溫事件后兔形類和嚙齒類替代奇蹄類成為整個哺乳動物群中的優勢類群。因此,對這一時期發現的兔形類化石的后續相關研究,將對理解這些類群如何適應氣候突變、生物與環境的協同演化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可以說,從安徽模鼠兔起步,到遠古道森兔、再到洛河盧氏兔,以及其他非常豐富的兔形類化石,這些材料使得中國擁有相對完整的兔演化的化石證據鏈,從而為兔子的起源演化研究作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中新社記者:安徽模鼠兔化石發現及深入研究,為兔子起源、鼠兔同源等關鍵之爭劃上句號后,兔子起源研究領域是否還存在未解之謎?
李茜:目前,在兔子的起源演化研究領域,其實還有較多未解之謎。
首先,安徽模鼠兔是兔類“老祖先”雖然已毫無疑問成為中外學界共識,但再往前追溯安徽模鼠兔的演化源頭,這個問題現在還沒有一個好的化石證據來回答,也是科學家們希望探索和解決的謎題。
其次,雖然我們找到了6200萬年前的“兔祖先”安徽模鼠兔,也有眾多被歸入兔科中的早期屬種在歐亞大陸廣泛分布,但是現代兔類的祖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歐亞大陸的記錄是缺失的,在距今約800萬年左右它們突然在亞洲和歐洲輻射開來,目前對這一被科學家們稱為“兔事件”的過程尚無清晰的認識。這一問題還與現生兔類起源有很重要關系,因此也成為古生物學家一直探索的兔子演化的關鍵問題之一。
第三,兔子包含有兔科和鼠兔科,目前所發現的早期鼠兔科化石材料都非常破碎和零散,鼠兔科起源依然成謎。雖然中國已發現一類稱為鏈兔的化石材料,但它是否為真正鼠兔科最早化石及起源還有爭議,后續希望能發現更完整的化石材料來進行研究確定。
現生鼠兔科動物在中國青藏高原大量分布,它對環境特別敏感,堪稱環境變化的“晴雨表”,尤其是對今天生物多樣性、青藏高原環境保護等均有重要研究意義。例如新疆的伊犁鼠兔,現已列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中新社記者:在兔子起源演化研究過程中,中國科學家與國際同行開展了哪些合作研究?有什么代表性合作成果?未來國際合作研究有何計劃安排?
李茜:兔子起源演化研究中,中科院古脊椎所在20世紀70年代發現安徽模鼠兔化石之后,很快進行研究工作并將研究成果帶到國際學術會議、國際合作交流當中。20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提出“鼠兔同源”概念,并在國際學術會議上進行展示介紹,隨即引起國際學術界尤其是研究兔形類和嚙齒類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
在隨后的進一步研究里,中國不僅對兔子起源演化開展形態學研究,也參與到通過古生物學的形態學和現代分子生物學相結合的綜合研究當中。時至今日,無論是古生物的形態學研究,還是綜合現代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國際學術界都已認可“鼠兔同源”概念,安徽模鼠兔是兔子的“老祖先”或者說祖先類型,也成為國際學界共識。
同時,因為在中國發現“兔祖先”化石,以及較為完整的有關兔演化的化石證據,這也吸引非常多的國際同行到中國來進行相關國際合作研究。前面提到,兔子起源演化研究領域還有很多未解之謎,在破解這些謎題的時候,中國所擁有豐富的、重要的兔化石材料將更富吸引力,相信未來在這些領域會有更多國際合作的推進,產生更多的研究成果。
值此兔年到來之際,中科院古脊椎所科研團隊根據安徽模鼠兔化石研究成果,對“兔祖先”形象進行科學復原并完成生態復原圖,展示出6200萬年前潛山盆地的生態環境面貌,并成為央視兔年春晚吉祥物“兔圓圓”的靈感來源和設計基礎,我們也借此祝大家兔年新春快樂,在新的一年里“兔”飛猛進、大展宏“兔”。
專家簡介:
李茜,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古近紀哺乳動物及陸相地層學方面的研究。重點研究小型哺乳動物(嚙齒類、兔形類等)的分類和系統學,物種的起源和演化,及哺乳動物與古環境之間的協同演化。她迄今已在國際及國內核心期刊雜志發表研究論文70余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一是在中國諸多地點和層位上首次報道有關嚙齒類和兔形類化石,對其中不同門類的起源和演化提出新的認識、進一步證實嚙齒類的亞洲起源。二是首次建立起東亞早始新世至早漸新世嚙齒類化石的連續演替序列,該序列明顯反映出嚙齒類對同期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的響應;該序列也成為中國及東亞不同地區地層劃分和對比的重要參照。三是推進并解決亞洲哺乳動物分期與北美及國際分期之間對比的問題,建立有年齡標定的古近紀地層框架,為中國陸相地層建階提供有力支持。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兆群介紹,兔何在生物學上,起源兔是演化哺乳動物綱兔形目所有動物的總稱。這個類群有兩個現生家族:兔科和鼠兔科。鼠兔科動物耳朵又短又圓,樣子像老鼠,典型代表如伊犁鼠兔。兔科動物長著長耳朵,和大家印象中的兔子最為相符,典型代表有野兔、家養白兔等。
從生物形態學上看,兔形目動物都有兩對上門牙:在前排一對大門牙的后側還藏著一對小門牙。它們的上頜骨前部為類似窗格的很薄的骨頭,或一個大空腔。在已有兔形目各類群的跟骨上,科學家還發現有斜向穿過的小孔。

矮腳絲綢兔頭骨化石。(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兆群供圖)
在大家印象中,兔子和老鼠都需要不斷啃嚙食物來磨牙,上海外圍(外圍預約)外圍外圍上門外圍女(微信156-8194-*7106)提供高端外圍上門真實靠譜快速安排不收定金見人滿意付30分鐘內到達因此很可能是“近親”。在生物學上,現代生物分類學創始人林奈早在18世紀就把兔、鼠一起列入嚙型動物。但到20世紀初,又有古生物學者認為,兔和鼠在形態學、DNA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應該視為兩個不同的進化支系。兔、鼠是否同根同源,就此成為20世紀動物學的一個爭論焦點。
直到20世紀70年代,我國著名古生物學者李傳夔先生在安徽潛山發現了重要的動物頭骨化石,為解決這一爭議提供了關鍵證據。科研團隊在同一地層中發現兩種形態非常接近的遠古動物,并分別將它們命名為安徽模鼠兔和東方曉鼠。

安徽模鼠兔頭骨(左)與東方曉鼠頭骨前部的齒列(右)。(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兆群供圖)
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展陳部主管賀一鳴說,安徽模鼠兔和東方曉鼠生活在大約6200萬年前,是迄今發現最古老的接近兔形類、嚙齒類的祖先。從形態上看,這兩種動物除了門齒數量不同,其他特征都很接近。它們的發現,有力支撐了鼠兔同源的觀點。
“古生物技術的發展,為研究兔子起源提供了更多證據。現在,分子生物學研究已經表明,鼠、兔兩個大類一起從其他有胎盤類動物中分化出來,直到6500萬年前才‘分道揚鑣’,各自走向演化之路。”張兆群說。(原標題:遠古發現丨追兔尋源之一:鼠兔原來是一家?)
相關:追兔尋源之二:這些中華“明星兔”,都長什么樣?
(神秘的地球uux.cn)據新華社(記者 王玨玢、金地):辭“虎”迎“兔”,行走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可愛的兔子裝飾。“兔”有著漫長的演化歷史,在中國大地上,也曾發現過很多重要的遠古兔類化石。這些珍貴的“明星兔”是誰?它們長什么樣?古生物學者和科普專家帶您“追兔尋源”,一窺這些早期兔祖先的真容。

安徽模鼠兔復原圖(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楊定華繪制)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兆群、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展陳部主管賀一鳴介紹,世界范圍內迄今發現的最早且接近兔形類的動物,是在安徽潛山發現的安徽模鼠兔。這種動物生活在大約6200萬年前,雖然名字中有“兔”,但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兔子。準確來說,算是與兔子親緣最近的遠古動物。從外形看,它的體型、樣貌倒是和現在的老鼠更相似。與兔子一樣,它長有兩對上門牙;但它長著兩對下門牙,這與只有一對下門牙的現代兔子不同。

遠古道森兔頭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兆群供圖)
嚴格意義上的兔子指的是兔形目動物。這一類別的化石代表,是2007年在我國內蒙古發現的遠古道森兔。遠古道森兔生活在約5300萬年前,體型比安徽模鼠兔略大。最為關鍵的是,它已經具備了兔形目動物特有的關鍵形態特征:兩對上門牙、一對下門牙、跟骨上存在小孔,是公認的目前已知最為原始且時代最早的兔形目化石。

遠古道森兔復原圖(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楊定華繪制)
到了3000多萬年前,已經出現兔科動物,其中典型代表有在我國內蒙古發現的鄂爾多斯兔。這種兔子從體型、外觀到解剖結構,都與現在的野兔非常接近。

德氏鄂爾多斯兔左下頜骨(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兆群供圖)
關于兔子的演化,至今還有很多謎題未解。張兆群介紹,兔子家族早期演化的中心在亞洲,但是從大約2300萬年前開始,兔科動物在亞洲悄然消失,演化中心轉移到北美;直到大約800萬年前,北美洲與歐亞大陸的白令路橋重新打開,兔科成員才重返歐亞大陸,并開始快速擴散。古人類演化過程中,也曾發現有野兔伴生。如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中,曾挖掘出大量野兔化石,兔子可能是古人類重要的蛋白質來源;3萬年前的山頂洞人,甚至用兔子頭骨制作裝飾品。
“兔子為何在歐亞大陸消失了1000多萬年,還有待新的研究來揭曉謎底。”張兆群說。
相關:東西問·解碼兔年|李茜:兔年說兔,誰是地球上兔子的“老祖先”?
(神秘的地球uux.cn)據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2023年是中國傳統的癸卯兔年。兔子以其活潑好動的特點,頗受人們的追捧與喜愛。
可愛的兔子如何起源演化而來?這個問題一直備受古生物學界關注,也引發諸多爭議,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野外考察隊在安徽潛山約6200萬年前地層中發現并命名為“安徽模鼠兔”的化石,研究確認它是兔子的祖先類型,才平息了兔子起源爭論。
安徽模鼠兔何以成為“兔祖先”?其后又經歷了怎樣的演化過程?研究上還有哪些未解之謎?兔年到來之際,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李茜在北京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兔年說兔,科普揭秘兔子的“前世今生”。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兔子起源研究在古生物學界曾有哪些爭論?安徽模鼠兔化石的發現,為兔子起源和鼠兔同源研究提供了怎樣的關鍵證據?
李茜:今天大家都喜歡的兔子這種小動物,它在世界上雖然分布廣泛但分類上并不龐雜。在古生物研究歷史上,關于兔的起源曾經有非常多的爭論,包括兔可能跟踝節類有關系、兔可能起源于亞洲特有的一類生物等,鼠兔是否同源也是學界長期爭議的話題,因為缺少關鍵的化石證據,所以很長時間沒有達成共識。
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科院古脊椎所在安徽潛山盆地發現約6200萬年前的安徽模鼠兔化石,古生物學界對兔的起源才有了全新認識。
安徽模鼠兔化石發現時,雖然頭骨材料并不完整,但它的門齒、頰齒這些很重要的結構都被保存下來,一些下頜材料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特征。科學家們通過仔細分析和深入研究發現,安徽模鼠兔的上門齒跟今天兔子相關的結構特征非常接近,包括上門齒都是兩對、前一對從前面觀察能夠看到表面有縱溝等。根據這一系列結構特征分析,科學家認為安徽模鼠兔跟現生兔子是有關聯的,代表了今天兔子的祖先類型。
在發現安徽模鼠兔同一盆地同時還發現另一類非常重要的、命名為“東方曉鼠”的化石。安徽模鼠兔具有現生兔類特征,跟今天的兔子有親緣關系,因此是“兔祖先”;東方曉鼠則具有一些嚙齒類也就是鼠類的特征,可以說是“鼠祖先”。
這兩類化石不光一個像兔一個像鼠,同時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存在很多相互交混的特征,這為解決鼠兔是否同源的爭議,提供了非常好的化石證據,經過對比研究最終提出鼠兔同源的觀點。
中新社記者:安徽模鼠兔如何演化出今天的兔子?從約6200萬年前至今,兔子演化進程中有哪些重要分支節點?整體上呈現怎樣的演化趨勢?
李茜:分別作為兔、鼠祖先類型的安徽模鼠兔和東方曉鼠在約6200萬年前同地同時被發現,約5800萬年前的古新世和始新世之交,兔形目和嚙齒目就已經分開,開始各自獨立的演化。
整體上,兔子在地球上的分布及演化是一個較為連續的過程,但它們在不同大陸上出現的時間并不一致:亞洲最早的兔形目化石記錄是大約5300萬年前,北美最早的記錄是約4300萬年前,歐洲要相對晚一些,大約2500萬年前才有可靠的化石記錄,非洲最晚,1900萬前才有化石兔形類的出現。
中國不僅發現安徽模鼠兔化石,還在內蒙古約5300萬年前的早始新世地層中發現目前已知最早的兔形目化石,將其命名為“遠古道森兔”,在河南中始新世地層中(距今約4600萬-4300萬年)發現目前所知較早的兔科化石——“洛河盧氏兔”。
此外,中科院古脊椎所在內蒙古約3000萬年前的地層中,還采集到保存非常完整的兔子骨架化石,經鑒定為鄂爾多斯兔。距今約3400萬年前,地球上曾發生過一次全球性的大降溫事件,哺乳動物也受到此次大降溫事件的影響,在東亞出現一次非常明顯的哺乳動物替代事件,也就是降溫事件后兔形類和嚙齒類替代奇蹄類成為整個哺乳動物群中的優勢類群。因此,對這一時期發現的兔形類化石的后續相關研究,將對理解這些類群如何適應氣候突變、生物與環境的協同演化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可以說,從安徽模鼠兔起步,到遠古道森兔、再到洛河盧氏兔,以及其他非常豐富的兔形類化石,這些材料使得中國擁有相對完整的兔演化的化石證據鏈,從而為兔子的起源演化研究作出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中新社記者:安徽模鼠兔化石發現及深入研究,為兔子起源、鼠兔同源等關鍵之爭劃上句號后,兔子起源研究領域是否還存在未解之謎?
李茜:目前,在兔子的起源演化研究領域,其實還有較多未解之謎。
首先,安徽模鼠兔是兔類“老祖先”雖然已毫無疑問成為中外學界共識,但再往前追溯安徽模鼠兔的演化源頭,這個問題現在還沒有一個好的化石證據來回答,也是科學家們希望探索和解決的謎題。
其次,雖然我們找到了6200萬年前的“兔祖先”安徽模鼠兔,也有眾多被歸入兔科中的早期屬種在歐亞大陸廣泛分布,但是現代兔類的祖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在歐亞大陸的記錄是缺失的,在距今約800萬年左右它們突然在亞洲和歐洲輻射開來,目前對這一被科學家們稱為“兔事件”的過程尚無清晰的認識。這一問題還與現生兔類起源有很重要關系,因此也成為古生物學家一直探索的兔子演化的關鍵問題之一。
第三,兔子包含有兔科和鼠兔科,目前所發現的早期鼠兔科化石材料都非常破碎和零散,鼠兔科起源依然成謎。雖然中國已發現一類稱為鏈兔的化石材料,但它是否為真正鼠兔科最早化石及起源還有爭議,后續希望能發現更完整的化石材料來進行研究確定。
現生鼠兔科動物在中國青藏高原大量分布,它對環境特別敏感,堪稱環境變化的“晴雨表”,尤其是對今天生物多樣性、青藏高原環境保護等均有重要研究意義。例如新疆的伊犁鼠兔,現已列入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中新社記者:在兔子起源演化研究過程中,中國科學家與國際同行開展了哪些合作研究?有什么代表性合作成果?未來國際合作研究有何計劃安排?
李茜:兔子起源演化研究中,中科院古脊椎所在20世紀70年代發現安徽模鼠兔化石之后,很快進行研究工作并將研究成果帶到國際學術會議、國際合作交流當中。20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提出“鼠兔同源”概念,并在國際學術會議上進行展示介紹,隨即引起國際學術界尤其是研究兔形類和嚙齒類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
在隨后的進一步研究里,中國不僅對兔子起源演化開展形態學研究,也參與到通過古生物學的形態學和現代分子生物學相結合的綜合研究當中。時至今日,無論是古生物的形態學研究,還是綜合現代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國際學術界都已認可“鼠兔同源”概念,安徽模鼠兔是兔子的“老祖先”或者說祖先類型,也成為國際學界共識。
同時,因為在中國發現“兔祖先”化石,以及較為完整的有關兔演化的化石證據,這也吸引非常多的國際同行到中國來進行相關國際合作研究。前面提到,兔子起源演化研究領域還有很多未解之謎,在破解這些謎題的時候,中國所擁有豐富的、重要的兔化石材料將更富吸引力,相信未來在這些領域會有更多國際合作的推進,產生更多的研究成果。
值此兔年到來之際,中科院古脊椎所科研團隊根據安徽模鼠兔化石研究成果,對“兔祖先”形象進行科學復原并完成生態復原圖,展示出6200萬年前潛山盆地的生態環境面貌,并成為央視兔年春晚吉祥物“兔圓圓”的靈感來源和設計基礎,我們也借此祝大家兔年新春快樂,在新的一年里“兔”飛猛進、大展宏“兔”。
專家簡介:
李茜,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古近紀哺乳動物及陸相地層學方面的研究。重點研究小型哺乳動物(嚙齒類、兔形類等)的分類和系統學,物種的起源和演化,及哺乳動物與古環境之間的協同演化。她迄今已在國際及國內核心期刊雜志發表研究論文70余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一是在中國諸多地點和層位上首次報道有關嚙齒類和兔形類化石,對其中不同門類的起源和演化提出新的認識、進一步證實嚙齒類的亞洲起源。二是首次建立起東亞早始新世至早漸新世嚙齒類化石的連續演替序列,該序列明顯反映出嚙齒類對同期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的響應;該序列也成為中國及東亞不同地區地層劃分和對比的重要參照。三是推進并解決亞洲哺乳動物分期與北美及國際分期之間對比的問題,建立有年齡標定的古近紀地層框架,為中國陸相地層建階提供有力支持。
相關內容
- ·《賽博朋克2077》超長實機試玩視頻 發售日期暫未公布
- ·智能門鎖安全嗎?密碼和指紋比信息識別卡開鎖更可靠
- ·xbox總裁曾為體會主機研討N64與PS 獎飾N64足柄設念很酷
- ·稀有遠東豹的種群數量出現增長 一年內成年豹增加了5只
- ·小臟豬與白天鵝的故事
- ·前任天國游戲建制人古村孝矢曬離職禮品 感慨時候飛逝
- ·霸主智奪齊國 足游《帝王大志》凌云測試本日開啟
- ·黑龍江撫遠漁民捕獲重達44公斤“活化石”達氏鰉
- ·2D動作冒險游戲《失落的城堡2》Steam搶先試玩版推出
- ·擅惡到頭終有報 神武3足游幽冥天府輿圖更新
- ·《大年夜鬧東海》本日版本更新 三大年夜新內容強勢去襲
- ·傳《星戰》衍逝世劇《歐比旺》本去反派是達斯·摩我
- ·《精靈寶可夢》續作2019年發售 開放沙盒游戲
- ·任天國《星之卡比》30周年音樂會公布
- ·雷兇退出GameStop董事會 果為辦理層沒有念聽他的建議
- ·智能手表靠譜嗎?實測多款智能手表跑步距離測不準
最新內容
推薦內容
- ·杭州兼職空姐包夜外圍上門外圍女(微信156-8194-*7106)兼職空姐包夜外圍上門外圍女緩交一夜情、全套一條龍外圍上門外圍女
- ·上海包養外圍上門外圍女上門外圍上門外圍女(微信156-8194-*7106)怎么找空姐莞式外圍上門外圍女桑拿全套按摩高端模特特殊外圍上門外圍女
- ·麗江美女快餐外圍上門外圍女(微信156-8194-*7106)提供1-2線熱門城市快速安排30分鐘到達
- ·珠海包夜美女全套外圍上門外圍女(微信156-8194-*7106)提供頂級外圍女上門,伴游,空姐,網紅,明星,車模等優質資源,可滿足你的一切要求
- ·上海提包夜美女(微信156-8194-*7106)一二線城市外圍模特伴游預約、空姐、模特、留學生、熟女、白領、老師、優質資源覆蓋全國
- ·湛頭外圍(外圍兼職)外圍聯系方式(電話微信156-8194-*7106)一二線城市外圍夜店妹子緩交一夜情
- ·武漢包夜外圍外圍上門外圍女(微信156-8194-*7106)一二線熱門城市上門真實可靠快速安排30分鐘到達
- ·珠海包夜空姐預約(電話微信156-8194-*7106)提供頂級外圍女上門,伴游,空姐,網紅,明星,車模等優質資源,可滿足你的一切要求
- ·鎮江外圍女模特平臺(外圍預約)電話微信156-8194-*7106提供頂級外圍女上門,可滿足你的一切要求
- ·珠海同城外圍上門外圍女上門(微信156-8194-*7106)提供1-2線熱門城市快速安排30分鐘到達
熱點內容
- ·《精靈寶可夢Lets Go》最新內容預覽 switch平臺獨占
- ·散水中州 《傳奇天下3D》初次攻沙即將開啟
- ·傳講傳聞:一款以明智吾郎為配角的《P5》衍逝世做品正正在開辟中
- ·美國攝影師Ewan Wilson在佛羅里達州大沼澤地國家公園拍到美國短吻鱷玩弄4米長緬甸蟒
- ·小熊的野餐之旅的故事
- ·《山海同聞錄》本日齊仄臺尾收 開啟齊新山海奇遇之旅
- ·問界新車開端托付 華為汽車更多產品挨算暴光
- ·《無單大年夜蛇3》Steam新史低特惠 半價僅賣174元
- ·《哈利·波特:魁地奇錦標賽》官方預告片公布9月3日登陸PC
- ·澳大利亞新蜘蛛“Jotus karllagerfeldi”紀念老佛爺卡爾·拉格斐(Karl Lagerfe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