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青松:小米電視3兼顧超薄和音效 分體是唯一的解決方案
發表于 2025-11-22 18:22:56
來源:
桑間濮上網
戴青松,戴青小米電視副總裁。松小視兼一個王川(小米聯合創始人)在內部講話時表示最難挖到的米電重慶同城美女預約外圍上門外圍女(微信199-7144-9724)提供全套一條龍外圍上門外圍女人。以下是顧超他對小米電視的自述,相信你看完之后會產生和雷鋒網記者一樣的薄和疑問: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音效可如果對壘雙方都知己知彼,分體方案究竟誰能贏得這場戰役?解決
(小米電視副總裁戴青松) 有些事情我說了,你還是戴青學不了。 “這是松小視兼傳統電視廠商的老底” 來小米之前,我在創維做了10多年,米電所以傳統電視廠商那一套我比誰都清楚。顧超 正兒八經的薄和廠商都有一臺“鎮店之寶”,不求量,音效但求貴,分體方案做的是形象。同時,它們也會用最低端的元件堆砌出一臺價格很低的電視,不求利潤要姿態,為的是混淆視聽。 在兩者之間,基本上每200~500塊價差就會有一個型號。對應的重慶同城美女預約外圍上門外圍女(微信199-7144-9724)提供全套一條龍外圍上門外圍女差異有外殼材質、造型、廣色域、3D、MEMC、CPU、內存大小、WiFi規格等等。這些是信息不對稱的關鍵,太多的變量總能讓消費者犯迷糊,很可能就在權衡之后選擇某款中間價位的電視。“巧合”的是這個價位的毛利最高。
(商場里琳瑯滿目的電視機) 這筆賬該怎么算?可以負責任的說,傳統廠商每年的SKU大概是50~200,而其中只有10%的產品線能夠實現盈利。換句話說,就是10%產生的利潤必須填平90%挖下的坑。 不過這還遠遠不夠,進駐國美、蘇寧這樣的家電賣場是得交錢的,不低于售價的22%。Marketing也需要錢,不低于10%。所以對傳統廠商來說,如果毛利少于32%的話,它們肯定賠本。為了實現整體高于32%的毛利,那10%的暢銷機型的毛利應該是多少?答案是50%以上。 這一套小米學不會,因為沒有錢去鋪渠道和市場。當然我們也不想學,因為學了也不存在機會。 有一次我在私下里跟王川打趣:“要不我們花10億美金在六大彩電廠商里買一家,把小米的logo全部換成它的再進商場。到時候讓其他品牌的電視一臺都賣不掉。”這是玩笑,不過卻并非信口開河。 前不久小米手機就入駐了大中的鐘塔店,在布置產品的時候我們把小米電視也放了上去,他們的反應很激烈:“手機你們可以隨便擺,但電視必須撤掉。”對此我表示理解。 這就是傳統電視廠商的老底,我想他們應該不會介意我說這些,因為實際上他們對小米電視的理解也并不膚淺。 “這是小米對供應鏈的掌控能力,沒什么好夸耀的”
(小米電視3) 分體式這個主意并不新鮮,業內的認可度也很高。為什么小米要這么做?同時為什么只有小米這么做?都有原因。 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很快將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為什么人們都那么喜歡去電影院看電影?除了社交因素外無外乎超大熒幕和震撼音效。但在選購電視的時候,后者很容易被忽略。我們認為這是錯的,所以音效便是小米電視3做分體的初衷。 震撼的低音需要足夠的腔體容積,這是聲學的物理限制。兼顧“超薄”和“音效”,說實話我們還做不到,世界上也沒人可以做到。目前為止,分體是唯一的解決方案。 我們一直有一個認知:AV不分家(Audio和Video)。所以當我們推出Soundbar時,就是希望用戶在購買小米電視時能選擇套裝(電視+Soundbar)。可線上渠道決定了我們很難將道理掰碎了告訴每個人,所以當初購買單機和套裝的比例也一直徘徊在三七和四六之間。 為了不犧牲體驗,“分體不分離”其實冒了一定的風險,需要克服的是成本。從結果來說,我們已經做到了。上一代55寸的小米電視在不加Soundbar的情況下售價4400,而55寸的小米電視3+主機才3999。 怎么做到的?先談最沒技術含量的供應鏈。 以金屬邊框為例,它的產品邏輯非常簡單:分體之后小米電視3便能做到更薄,考慮到電視機的強度和美觀,金屬邊框必不可少。但高端屬性決定了金屬邊框很難起量,成本也不可能下來。 一開始我和邊框的供應商并不熟,但他給索尼的報價我是知道的。腰斬報價的需求提出之后,對方有點傻眼,問我憑什么?我給他的答復是小米電視能將金屬邊框做成48寸以上的標配。 也許標配還太抽象,供應商更需要具體的數字。所以直到我們把產品做了出來,供應商反過來給了我們一個小米電視3能夠大賣的售價。對此,我很認真地告訴他:“小米電視3的售價至少會比這個價格再低1000。” 這就是小米對供應鏈的掌控能力,沒什么好夸耀的,因為這對我們來說并不難。難的只是良品率,是產能爬坡,這與產品的每一項特性都息息相關。 “只是個價值取向的問題” 可以這么說,找好供應商只是惡夢的開始。 邊框的金色部分和黑色部分其實是一條鋁框,兩種完全不同的工藝融在一起。二次陽極氧化過界——報廢;銑刀下手過狠——報廢;拋光過度——報廢。在這種情況下,邊框第一個月的良品率還不到三成。 這對供應商來說沒太大問題,因為他們給索尼做的時候就是這個標準。但小米肯定扛不住這個成本。派人駐廠之后其實也沒什么太好的辦法,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從人和設備上做調整,將良品率一點一點做上去。
(小米電視和樂視超級電視的邊框處理對比) 類似的細節有很多,捋順整個邏輯就會發現,其實“超薄”就是小米電視3所有難點的根源。而如果說工藝是超薄的前提,那散熱便是它得到滿足后產生的問題。 廣色域和4K都會對亮度造成負面影響,液晶屏的光學特性決定了它的透光率只有5%左右,所以我們只能通過提高LED的亮度和顆粒數來補償。根據能量守恒,95%的光能會在這轉化成熱量。當我們在狹窄的空間提高散熱效率時,就只好用鐳射將LED焊接到散熱鋁板,同時將加大其面積。說多了都是錢。 另外,塑料和金屬的熱脹冷縮率也不一樣。在極端的環境中,不同的拉力會造成屏幕彎曲。為此我們給小米電視3加上了加強筋,確保彎曲率不高于千分之二。而考慮到背板的整潔,便將它做在了機身里面。LG和我們的原理是一樣的,只是他們為了追求最薄處的數值將加強條做在外面。這其中的差別與錢無關,只是個價值取向的問題。 “畫質很容易和音質一樣,成為一種玄學”
(小米電視3場景圖) 畫質是電視最重要的屬性,這毋庸置疑。但經過廠商的單方面“詮釋”之后,畫質很容易和音質一樣,成為一種玄學。因為每個人對畫面的感覺都很主觀,當畫質好到一定程度時,優劣其實很難辨別。即使是專業人士也須借助工具得出判斷。 小米在這方面完全沒必要跟風玩概念,我們就是用了最好的芯片——6A928。它是MStar最貴的一顆芯片,20美金以上。低一檔的是828,便宜10美金。選擇和做法都很簡單,小米48寸以上的電視都用928,也不玩高低手。 另外,背光也是畫質的關鍵。絕對的均勻才能保證畫面顏色不失真;液晶只要受一點壓力,對應液晶的透光率就會變化,造成壓迫性漏光。小米電視既然追求超薄,元器件與屏幕之間的公差就得壓縮得很小,因此精度和元器件的一致性問題都很棘手。解決方案與其他工藝問題在流程上沒太大區別。 最后的話 在我看來,消費電子模式和IT模式一直不太一樣。IT業的進步是由英特爾和微軟主導的,它們的產品驅動力促使整個市場更新換代。傳統消費電子模式正好相反,靠的是品牌拉動,而不是技術。所以IT業相對透明,消費類概念橫飛,混亂不堪。 當我們用互聯網來賣電視時,我知道很多人純粹在投信任票,當然也有很多人在黑我們。作為消費者,實際上這兩個群體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對產品和行業都不夠了解。畢竟大家“見面”(渠道和營銷)的成本太高了。 我當然希望小米電視受得起所有的信任,也扛得住所有的誤解。無論如何,我們依然會堅持現在的產品理念和價值觀走下去。如果錯了的話,那我認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