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氏大熊貓。區鹽周小平攝
(神秘的化石
義烏包夜學生妹(電話微信189-4469-7302)一二線城市預約、空姐、模特、留學生、熟女、白領、老師、優質資源覆蓋全國地球uux.cn報道)據上游新聞(記者 陳竹 攝影 鄒飛):“萬州鹽井溝”,一處藏在重慶大山中的產地廣袤土地。
也許大多數人對這個地名還覺得陌生,科學但對全世界古生物學家來說,發現在過去的百周一百多年,這里卻是年活他們的目光聚焦地。
在這里,動舉出土了眾多更新世典型動物的紀念井溝化石,一大批哺乳動物化石新屬種名稱至今仍然以此地命名。區鹽
今(30)日,化石上游新聞刊發系列報道《“萬州鹽井溝”的產地秘密》,為您講述鹽井溝的科學化石故事。
2021年是發現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11月26日,在重慶市紀念萬州區鹽井溝化石產地科學發現一百周年的新聞發布會上,我國古生物學家們齊聚一堂,揭開了百年以來“萬州鹽井溝”化石群的秘密——
自1921年以來,鹽井溝就以盛產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而享譽中外。
這里發掘的化石數量之大、序列之完整、門類之多、保存之完好,世界罕見,至今仍被國內外學者推崇。
“萬州鹽井溝”化石考古已百年
北京周口店、山西榆社、四川萬縣(現重慶萬州)鹽井溝、河北泥河灣等史前考古遺址代表了上個世紀初在我國最早被發現的化石集中產地。
鹽井溝是我國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最經典的產地之一,該地區產出的動物群是華南"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
鹽井溝化石的考古發掘,已經綿延了百余年時光。
早在1921年,曾經在北京周口店發現了北京猿人遺址的美國古生物學家格蘭階就只身奔赴三峽,以中藥“龍骨”為線索,以追蹤中藥鋪和藥材商為渠道,在鹽井溝石灰巖裂隙或深坑中發現了大量哺乳動物化石。
通過發掘和購買、收集,格蘭階在鹽井溝獲得了劍齒象不同年齡段20余個體和上萬件其它哺乳動物化石并用船運回美國,這些化石現存于紐約自然博物館。
“收集物足以代表該地區早更新世時期的動物生活面貌。”
從此開始,鹽井溝化石群,就走入了中外古生物學家的目光之中,并由此拉開了鹽井溝化石百年考古發掘的序幕。
鹽井溝以盛產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享譽中外
1921年以來,鹽井溝就以盛產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而享譽中外,發掘化石數量之大、序列之完整、門類之多、保存之完好,世界罕見,至今仍被國內外學者推崇。
迄今為止,鹽井溝發現的化石種類包括了靈長目、兔形目、嚙齒目、食肉目、長鼻目、奇蹄目、偶蹄目等7個主要的哺乳動物類群,根據鹽井溝標本命名的很多哺乳動物化石屬種名稱至今學術界仍在沿用,如東方劍齒象、谷氏大額牛、中國貘、中國爪獸、中國鬣狗等。
1938年,格蘭階發表了一篇帶科普性的報告,記述了他從鹽井溝一個深坑中發現的一具完整的大額牛骨架,并在文中附上了標本照片,這件標本被紐約自然博物館裝架起來并作為東亞地區的代表性動物展出至今。
1947年和1951年,荷蘭萊頓大學的豪艾進發表了兩篇論文,對紐約自然博物館鹽井溝收集物中的一些標本進行了描述。
1953年,紐約自然博物館的科爾伯特與豪艾進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簡報》上發表了題為《中國四川石灰巖裂隙中的更新世哺乳動物》這一經典學術著作,對鹽井溝動物群做了系統、綜合的研究。
他們根據鹽井溝出土的哺乳動物化石具有較多東洋界動物區系特色,命名了代表更新世中、晚期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將之稱為“萬縣動物群”或“鹽井溝動物群”。
古人類學家順著鹽井溝找到“巫山人”化石
全世界同類標本中完整度最高的
義烏包夜學生妹(電話微信189-4469-7302)一二線城市預約、空姐、模特、留學生、熟女、白領、老師、優質資源覆蓋全國大熊貓骨架化石、完整度達到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東方劍齒象化石骨架、填補國內缺少完整巨貘化石骨架空白的鹽井溝出土完整度達到90%的華南巨貘骨架化石……
在外國學者將目光投向遙遠東方的這處山脈知識,中國學者也紛紛參與到了鹽井溝的化石發掘與研究工作,隨后的百余年時光,一大批重要化石,在中國學者手中散發出耀眼光芒。
1922-1923年,格蘭階在鹽井溝發掘期間,時任農商部地質調查所所長的翁文灝赴鹽井溝考察。古生物學家楊鐘健院士和古人類學家賈蘭坡院士于1934年和1936年先后到訪過鹽井溝,并采集了少量的化石標本。
1939年,楊鐘健描述了采自鹽井溝的一件象化石標本。1950年,楊鐘健、劉東生發表了鹽井溝象化石的研究文章。1963年,古生物學家周明鎮院士將鹽井溝化石動物群定為我國華南大熊貓—東方劍齒象動物群的典型代表。
1984年,古人類學家黃萬波研究員和重慶自然博物館方其仁館長等組成的一支以尋找人類化石為目標的三峽古人類考古隊,首先考察的就是鹽井溝,然后才順流而下在巫山發現了著名的巫山龍骨坡遺址,并隨即展開了發掘,于次年發現了“巫山人”化石。
1985-1986年,黃萬波研究員、鄭紹華研究員等與重慶自然博物館聯合在鹽井溝平壩村進行了一次短期發掘,獲得大量珍貴標本,其中的一具大熊貓骨架化石在全世界同類標本中完整度最高。
2007年,重慶自然博物館與萬州區博物館合作,在鹽井溝發掘出一具東方劍齒象化石骨架,完整度達百分之七十以上。
2016-2019年期間,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與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合作,在鹽井溝組織開展了大量古生物化石調查、保護、發掘和研究工作,獲得大量珍貴的化石標本,并在國內外核心期刊合作發表論文五篇,將鹽井溝動物群的地質時代從學術界傳統認為的中、晚更新世提前到早更新世。
2016-2019年期間在鹽井溝采集的多件化石標本在個體完整性上已超越了紐約自然博物館的藏品,彌補了國內相對缺少鹽井溝實物標本的遺憾。
其中,龜和蛇化石在鹽井溝是首次發現,巨貘化石為一具完整度超過95%的骨架,填補了國內缺少完整巨貘化石骨架的空白,具有很高的科研和科普價值。
相關報道:萬州鹽井溝的秘密(下) 百萬年前 大熊貓吃肉、巨貘只吃嫩草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上游新聞(記者 陳竹 攝影 鄒飛):百萬年前的重慶能看到什么?
大熊貓吃肉、豹子打不贏豪豬、巨貘只吃嫩草……這些景象,在更新世(距今258萬年前至1.17萬年前)的重慶萬州鹽井溝是常態。
2021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這100年來,重慶萬州鹽井溝以盛產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而享譽中外。
更新世的鹽井溝是什么樣子?
11月26日,上游新聞記者走進重慶市地勘局208地質隊地質遺跡保護研究院,專家為我們還原了更新世的鹽井溝。
生物種類豐富 大熊貓吃小動物
現在我們看到的大熊貓都是抱著竹子一頓啃,可對更新世的大熊貓來說,竹子是它們的主食,但它們也吃各種各樣的小動物。
在鹽井溝,考古專家們發現了巴氏大熊貓的化石,它是現生大熊貓的亞種。從化石來看,它的牙齒已經跟現代大熊貓沒有很大區別,只是尺寸上稍微大一點,骨架也更大。而從它的頭骨來看,巴氏大熊貓的頭部應該要尖一點,這表明它們的顳肌不夠發達,咀嚼能力也沒有現在的大熊貓好。也就說明,它們可能吃的竹子更少。
重慶市地勘局208地質隊地質遺跡保護研究院研究員胡海虔說,當時的亞熱帶叢林是巴氏大熊貓快樂的家,漫山遍野一叢叢竹林,伸手可及張口就來。當然,偶爾撞見小動物,諸如蛇、兔子一類的,巴氏熊貓也會笑納,追上去一巴掌拍死,打一頓牙祭。
吃喝無憂,日子好不安逸,巴氏大熊貓營養充足,體形逐漸增大,四肢有力腳爪尖利。
重慶出土的巴氏大熊貓化石,若采用還原技術恢復原型,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巴氏大熊貓,體形比現生熊貓大八分之一,顯得更加威猛。
與現代熊貓憨厚的性格不同的是,巴氏大熊貓習性兇猛,不惹事也不怕事。一旦與食肉動物狹路相逢,雙方都不妥協時,往往會兇相畢露以死相拼,生物圈競爭中并非弱者。
環境好天敵少,優哉游哉的巴氏大熊貓,繁育能力大幅提升,數量急速膨脹。為爭取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巴氏大熊貓走出世代居住的地方,由偏處西南一隅,轉而向四面八方拓展,尋求新的地盤。
大約十一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末次冰期光顧地球,周期長達十萬年之久。 其間,氣溫幾起幾落,動物們備受折磨,大多數就此滅絕。
待到兩萬年前,處于冰河時期的地球氣溫驟降,海平面陡降一百多米,三分之一的陸地被冰雪覆蓋。
沒有食物、滴水成冰,巴氏大熊貓饑寒交迫,面臨絕境,最后退縮至四川、陜西、甘肅等地區。冰川時代的“遺老”,就這么存活下來。
“四不像”的巨貘只吃嫩草
在鹽井溝豐富的化石中,重慶古生物學家們發現了一具完整度達到95%的華南巨貘化石,它的發現填補了國內缺少完整貘化石骨架的空白。
生活在重慶萬州鹽井溝的巨貘究竟是種什么樣的動物,它和現代貘有些什么不同?
胡海虔說,巨貘的長相非常奇特,算得上是動物界中的四不像。巨貘的腦袋像豬,長有一對小眼睛和兩個小耳朵。與豬不同的是,巨貘的鼻子像迷你版的象鼻子,它的鼻子非常靈活,可以自由伸縮,具有非常敏銳的嗅覺。
巨貘是典型的胖子,它的身體圓滾滾的,運動全靠強壯的四肢。作為一種原始的動物,巨貘的前肢有4趾,后肢有3趾,這種四肢結構保證了它們良好的奔跑和攀登能力。
總體上看,巨貘的外形與今天的貘類相似,但塊頭要大得多。
巨貘是典型的森林動物,主要生活在溫暖、濕潤的亞熱帶、熱帶林地,可能具有像現生馬來貘一樣的生活習性和行為模式。
巨貘比較依賴水源,喜歡在涼爽的清晨和傍晚活動。巨貘生性孤僻,除交配之外,同類之間也很少聯系。小巨貘出生后就跟在母親身邊,單獨和母親生活直至成年。
巨貘不僅孤僻,而且膽小,當遇到危險的時候會往樹木、灌木枝葉繁茂的地方跑,借助橫生的植物枝葉來阻擋食肉動物。由于棲息在比較封閉的密林環境中,巨貘暴露在危險中的概率很小,這也是它們可以在激烈競爭中得以幸存的原因。
鹽井溝的化石為何如此豐富?坑多!
百萬年前,萬州鹽井溝叢林茂盛,溝谷遍布,棲息著眾多古生物。隨著一具具化石的出土,這里漫長的地質史、生命史和遠古動物世界正在向人類“走來”。
化石是怎樣形成的?重慶市地勘局208地質隊地質遺跡保護研究院院長代輝說,生物死亡后,假如遺體或痕跡能及時地被泥沙掩埋起來,隨著歲月的流逝,肌肉腐爛了,剩下的骨質在地下水的作用下,一些礦物質趁機滲進到骨骼的空隙。久而久之,骨骼變得既硬又重,骨骼的外部結構和內部形態基本不變,仍保持原狀。“具有這樣形態的生物遺體、遺跡就稱為化石。”
鹽井溝的化石為何如此豐富?
“鹽井溝的哺乳動物化石的形成與保存,與該地區特殊的地質、地貌環境密不可分。”代輝表示,該地區喀斯特地貌非常發育,溶洞廣布,峰叢林立,植被茂密,水源充足,既是遠古動物理想的棲息地,大量溶洞和石灰巖裂隙中的巖溶型黏土也為動物死亡后形成化石并得到有效保存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多次發掘,專家們看到鹽井動物群化石的埋藏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有的失足或被肉食性動物的追趕掉進深坑和巖洞中,不能逃離而死亡,隨后被流水帶來的黏土埋葬。埋藏特點是:保存的動物化石骨骼結構關聯,個體完整;另一種情況就是肉食動物捕食后遺留下的動物骨骼,或年邁自然病死的動物,尸體較長時間暴露在地表,在細菌的作用下解體,食腐尸動物啃食和擾亂,剩余的骨骼隨著山洪搬移到巖石裂隙和洞穴中。埋藏的特點是:多種動物骨骼堆積一起,雜亂無章,風化、磨蝕嚴重。
代輝說,鹽井動物群有一個“生態學分層”。劍齒象、犀牛、巨貘和大額牛的化石,幾乎全部局限于山脈低處的深坑中。而大熊貓、鹿和羊的化石,則在海拔更高處的深坑中被大量發現。這表明,大型動物或多或少都生活在海拔較低的地方,而大熊貓、鹿和羊則更頻繁地出沒于山頂。
代輝表示,鹽井溝已經發現的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對于我們深刻理解該地區百萬年來動物群的演替史,復原出該地區古地理、古氣候的變遷史,以及鹽井溝動物群在該地區長期存在、演化的必然性與合理性,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相關報道:萬州區鹽井溝化石產地科學發現一百周年 為業界第四紀考古研究提供重要支撐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重慶日報:不久前,中科院院士周忠和為重慶寫了一封信,對萬州鹽井溝化石產地對考古界作出的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是我國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研究的發祥地,也是我國南方產出更新世哺乳動物化石最豐富的區域,是眾多古生物屬種的模式地點。
他信中的萬州鹽井溝化石產地,距離萬州城區約30公里,位于新田鎮高家村,其巖溶洞穴中則埋藏了豐富的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今年正好是其科學發現的100年。
也是在這100年內,大量億萬年前的古生物化石重現人間,為考古界,也特別第四紀時期的考古,提供了巨大而不可磨滅的貢獻。
出土眾多價值連城的哺乳類化石
11月26日,重慶市地勘局208地質隊蔡家化石修復中心內,堆放著眾多化石展品,讓人仿佛進入了博物館。
據工作人員介紹,這里主要用于化石的保存和修復,萬州鹽井溝就有不少化石是運到這里修理和復原的。
回憶在萬州鹽井溝發現的,印象最深的化石,這位工作人員的回答的:巨貘。那是近幾年在萬州鹽井溝發現的,完整度超過95%。這具巨貘骨架化石,不僅具有很高的科研和科普價值,更是填補了國內缺少完整巨貘化石骨架的空白。
“近幾年,在鹽井溝采集的多件化石標本在個體完整性上已超越了紐約自然博物館的藏品,彌補了國內相對缺少鹽井溝實物標本的遺憾。”重慶市地質調查院副院長魏光飚介紹,近年來,在萬州鹽井溝采集的物種包含以貘、犀、牛為主的24具高完整度骨架化石,以及大量完整的頭骨或/和頭后骨架,如金絲猴、黑熊、大熊貓、豬獾、鬣狗、虎、劍齒象、巨貘、犀牛、斑羚、大額牛及水牛等。其中,龜和蛇化石在鹽井溝是首次發現。
年代再往前一些。
2007年,重慶自然博物館與萬州區博物館合作,在鹽井溝發掘出一具劍齒象化石骨架,完整度達百分之七十以上。2011年,重慶三峽古人類研究所與萬州區博物館合作,在同一地點再次發掘出兩具同樣完整的劍齒象化石骨架及大量其它門類化石。
上述負責人表示,鹽井溝保存了早更新世晚期至現代較為完整的生物演化序列,為現生物種的起源演化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實物證據。
世界公認的化石產地
事實上,在被發現的100年內,鹽井溝早已受到世界考古界的認可。
英國重慶海關曾在《萬縣分關1917-1921年調查報告》記載:“這里古生物化石的發掘量,每年不下萬擔,成為當地操之有素的職業和收入頗大的富源”。
1921年,格蘭階在萬縣鹽井溝石灰巖裂隙或深坑中發現了大量哺乳動物化石,并于1922- 1923年和1925-1926年的冬季,兩次重返鹽井溝進行發掘工作。通過發掘和購買、收集,格蘭階獲得了劍齒象不同年齡段20余個體和上萬件其它哺乳動物化石并用船運回美國,現存于紐約自然博物館。
1947年和1951年,荷蘭萊頓大學的豪艾進發表了兩篇論文,對紐約自然博物館鹽井溝收集物中的一些標本進行了描述。1953年,紐約自然博物館的科爾伯特與豪艾進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簡報》上發表了題為《中國四川石灰巖裂隙中的更新世哺乳動物》的經典學術著作,對鹽井溝動物群做了系統、綜合的研究。他們根據鹽井溝出土的哺乳動物化石具有較多東洋界動物區系特色,命名了代表更新世中、晚期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將之稱為“萬縣動物群”或“鹽井溝動物群”。
中國考古界方面,其實也很早就參與了鹽井溝化石的發掘也研究工作。
1922-1923年,格蘭階在鹽井溝發掘期間,時任農商部地質調查所所長的翁文灝赴鹽井溝考察;古生物學家楊鐘健院士和古人類學家賈蘭坡院士于1934年和1936年先后到訪過鹽井溝,并采集了少量的化石標本。
1984年,古人類學家黃萬波研究員和重慶自然博物館方其仁等組成的一支以尋找人類化石為目標的三峽古人類考古隊,首先考察的就是鹽井溝。 1985-1986年,黃萬波研究員、鄭紹華研究員等與重慶自然博物館聯合在鹽井溝平壩村進行了一次短期發掘,獲得大量珍貴標本,其中的一具大熊貓骨架化石在全世界同類標本中完整度最高。
重慶積極推進生命起源探索和發現領域的工作
作為鹽井溝的“東道主”,重慶也在利用好這一優勢,積極推進生命起源探索和發現領域的工作。
比如,重慶成立了市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分別從科研平臺建設及古生物化石保護、科研項目等方面著力,確保了古生物化石工作的順利進行。
同時,市規劃自然資源局依托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成立了“重慶市地質遺跡保護與研究”局重點實驗室,引進多名古生物學專業博士及高技能人才,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古生物專業隊伍。該實驗室于2021年獲批由市科技局和四川省科技廳聯合授牌的“川渝共建古生物與古環境協同演化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據了解,截至目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已對云陽恐龍化石群、萬州鹽井溝哺乳動物化石群、合川大石街道恐龍化石等開展了搶救性發掘與保護工作,對秀山、酉陽、黔江、合川、永川、渝北、大足、沙坪壩等區縣部分古生物化石資源進行了調查評價工作。
比如,在云陽縣發現了至少長達18公里的地下“恐龍化石長城”,發掘形成了迄今世界范圍內單體最大的侏羅紀恐龍化石墻;獲得上萬件恐龍骨骼化石,發現并命名了四個新的恐龍種類;發現并建立了一個新的恐龍動物群,填補了恐龍演化序列的空白。云陽縣依托世界級的恐龍化石資源,已成功申報云陽普安恐龍化石國家地質公園;在酉陽發現了中國南方規模最大的寒武紀疊層石化石群。
近來,重慶與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合作,在重慶秀山發現的志留紀魚化石動物群,是脊椎動物演化研究歷史上新的一次重大突破,為有頜類早期演化研究提供了獨一無二的重要實證資料,填補了“從魚到人”演化譜系上的若干關鍵缺環。
“我們還要繼續從三個方面加大對古生物工作的支持力度。”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稱,一是持續推進全市古生物化石的發掘與保護,著力實現古生物化石保護新技術的突破;二是全力支持古脊椎動物化石研究工作,深入挖掘重慶市代表性古生物化石的科學文化內涵;三是加快推動古生物科技成果轉化,形成系列科普產品,打造川渝恐龍文化旅游產業。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將“川渝共建古生物與古環境協同演化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向自然資源部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目標積極推進。
相關報道:走進川渝古生物重點實驗室 這些重大發現首次展出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新華網重慶11月30日電(韓夢霖):近日,“紀念萬州區鹽井溝化石產地科學發現一百周年”活動在“川渝共建古生物與古環境協同演化重慶市重點實驗室”的化石修復中心舉行,活動現場首次對外展示了在鹽井溝發掘的華南巨貘、巴氏大熊貓、大額牛谷式亞種骨架3具完整度較高的化石標本。其中,完整度達95%以上的華南巨貘、大額牛谷式亞種骨架化石是迄今為止在全球發現最完整的骨架化石。據介紹,2016年至2019年,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與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合作,在鹽井溝組織開展了大量古生物化石調查、保護、發掘和研究工作,獲得大量珍貴的化石標本,采集物中包含以貘、犀、牛為主的24具高完整度骨架化石。
據實驗室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回顧鹽井溝的發現、發掘、研究與保護歷史,認識遠古生命起源、更替、滅絕的完整過程,對推進對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探索和發現,向民眾普及化石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加強環保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四川萬縣(現重慶萬州)鹽井溝與北京周口店、山西榆社、河北泥河灣等史前考古遺址一起,代表了上個世紀初在我國最早被發現的化石集中產地。其中,鹽井溝是我國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最經典的產地之一,該地區產出的動物群是華南“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自1921年以來,鹽井溝就以盛產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而享譽中外,發掘化石數量之大、序列之完整、門類之多、保存之完好,世界罕見,至今仍被國內外學者推崇。
迄今為止,鹽井溝發現的化石種類包括了靈長目、兔形目、嚙齒目、食肉目、長鼻目、奇蹄目、偶蹄目等7個主要的哺乳動物類群,根據鹽井溝標本命名的很多哺乳動物化石屬種稱名至今學術界仍在沿用。鹽井溝的化石被國內外大量的博物館、科研機構收藏、研究、展出。
鹽井溝豐富的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是在百萬年甚至更長時間中積淀下來的珍貴自然遺產,對于深刻理解該地區動物群的演化史,復原出該地區古地理、古氣候的變遷史,以及鹽井溝動物群在該地區長期存在、演化的必然性與合理性,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據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礦保處處長魯豫川介紹,重慶在對鹽井溝化石產地的保護上,劃分了13.36平方千米的保護區范圍,保護區進一步劃分為核心區與緩沖區。在保護區內,禁止工業活動,現今已關閉了3家礦山企業。
據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重慶一直致力于推進生命起源探索和發現領域的相關工作。自2015年重慶云陽世界級恐龍化石群發現以來,重慶以云陽恐龍化石群為重點,對全市已發現的古生物化石開展了一系列保護、研究工作,迄今已安排實施了調查、發掘、保護、研究等古生物項目30余個,取得了豐碩成果。
該局依托重慶市地勘局208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成立了“重慶市地質遺跡保護與研究”局重點實驗室,引進多名古生物學專業博士及高技能人才,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古生物專業隊伍。該實驗室于2021年獲批由市科技局和四川省科技廳聯合授牌的“川渝共建古生物與古環境協同演化重慶市重點實驗室”。這個川渝地區唯一的古生物專業省部級重點實驗室的成立,將進一步集聚川渝兩地古生物化石資源與人才優勢,提升科技協同創新能力,推動川渝古生物研究工作高水平發展。
迄今為止,重慶已對云陽恐龍化石群、萬州鹽井溝哺乳動物化石群、合川大石街道恐龍化石等開展了搶救性發掘與保護工作,對秀山、酉陽、黔江、合川、永川、渝北、大足、沙坪壩等區縣部分古生物化石資源進行了調查評價工作。目前正在實施全市古生物化石資源普查項目,力爭全面摸清重慶的古生物化石資源分布情況。在萬州鹽井溝發掘出了大量珍貴的完整哺乳動物化石骨架,填補了國內多項空白;在合川新發現并修復裝架了目前重慶最大的恐龍;在大足發現了亞洲最早的蜥腳類恐龍足跡化石。
在云陽縣發現了至少長達18公里的地下“恐龍化石長城”,發掘形成了迄今世界范圍內單體最大的侏羅紀恐龍化石墻;獲得上萬件恐龍骨骼化石,發現并命名了四個新的恐龍種類;發現并建立了一個新的恐龍動物群,填補了恐龍演化序列的空白。云陽縣依托世界級的恐龍化石資源,已成功申報云陽普安恐龍化石國家地質公園,目前正在傾力打造侏羅紀恐龍世界景區,建成后將有力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在酉陽發現了中國南方規模最大的寒武紀疊層石化石群,酉陽縣依托化石資源打造的疊石花谷景區,走出了一條“文化+旅游+扶貧”的石漠化土地治理之路、綠色生態發展之路,這也是古生物工作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實踐。
最近,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與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院士團隊合作,在重慶秀山發現了志留紀魚化石動物群,是脊椎動物演化研究歷史上新的一次重大突破,為有頜類早期演化研究提供了獨一無二的重要實證資料,填補了“從魚到人”演化譜系上的若干關鍵缺環。
相關報道:萬州鹽井溝多個明星物種化石首次公開亮相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人民網重慶11月30日電(劉政寧、周小平):今年是紀念萬州區鹽井溝化石產地科學發現一百周年。30日,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發布消息,由重慶市地勘局208地質隊在鹽井溝發掘、修復裝架的巴氏大熊貓、華南巨貘、谷式大額牛等明星物種化石首次公開亮相。
巴氏大熊貓體型達到大熊貓的巔峰
近日,在重慶市地勘局208地質隊蔡家化石修復中心,一具距今34.7萬年—26.0萬年的巴氏大熊貓化石經專家修復,漸漸露出“真顏”,該具化石長約1.26米,高0.73米,化石完整度超過50%。
重慶市地勘局208地質隊地質遺跡保護研究院胡海虔博士介紹,該具巴氏大熊貓可能3至4歲,還沒有完全成年。
據了解,巴氏大熊貓體型達到了大熊貓的巔峰,成體最大可以達到2米左右。而現生大熊貓長大約在1.2-1.8米。“從和巴氏大熊貓一起出土的動物來看,巴氏大熊貓應該和現生大熊貓一樣,還是以吃竹子為主,有時候也會吃竹鼠,或者羊、鹿等尸體。”胡海虔稱,巴氏大熊貓相比現生大熊貓,最大的區別是體型更大,且咀嚼系統不如現生發達。
現場,除了巴氏大熊貓,還展出了華南巨貘、谷式大額牛化石。
已發現化石種類2綱10目50余種
“萬州鹽井溝化石有著悠久的發掘和研究歷史,是中國最早被古生物學家發現、發掘和研究的化石集中產地之一。”重慶市地質調查院副院長魏光飚介紹,鹽井溝不僅是我國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研究的發祥地,也是我國南方產出更新世哺乳動物化石最豐富的區域,是眾多古生物屬種的模式地點。
100年前,美國古生物學家格蘭階第一個走進鹽井溝開展發掘化石。后來,陸陸續續的專家來鹽井溝考察發掘化石。
截至目前,鹽井溝已發現的化石種類2綱10目50余種,包括東方劍齒象、巴氏大熊貓、金絲猴丁氏亞種、長臂猿、黑熊、古爪哇豺、最后斑鬣狗、虎、野貓、期望大靈貓、麗豺、突吻豬獾、華南巨貘、蘇門答臘犀、谷氏大額牛、大蘇門羚、水鹿、褶齒香麝、大赤麂等30余種大型哺乳動物化石,還包括20余種小型哺乳動物化石。豐富的化石標本為研究該地區生物類型、生命演化、環境及氣候變化提供了寶貴資料,為建立中國第四紀年代地質系統框架提供重要證據。
鹽井溝動物群具有生物多樣性的鮮明特征
“鹽井溝動物群具有生物多樣性的鮮明特征,大多數動物種類都幸存到了更新世晚期,甚至到了全新世,數千年前才從該地區完全消失。”魏光飚分析,在更新世復雜多變的氣候波動中,一部分動物在鹽井溝地區絕跡,但幸存于更遠、更暖和的中國或亞洲其它地區,如長臂猿、犀等;一部分動物在氣候轉暖的過程中被迫退出了這個地區,在更高海拔、更寒冷的地方尋找到避難所,比如大熊貓、金絲猴等;鹽井溝動物群部分成員則是完全滅絕了的屬種,如巨貘、劍齒象等。
“正是這些動物種類的滅絕,才導致了鹽井溝動物群與中國西部的現生哺乳動物群之間的真正區別。”魏光飚稱,鹽井溝動物群中的大部分哺乳動物是它們仍在該地區生息的現代近親物種的直接祖先,并且在隨時間的流逝而發生的氣候變動中幸存了下來。鹽井溝動物群從該地區的逐漸消失,無疑與氣候、環境的變化和人類活動有關。
相關報道:最高完整度達95%以上為世界之最 重慶這個地方“盛產”古生物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華龍網(首席記者 王瑋):重慶不僅恐龍化石多,其他古生物化石資源也十分豐富。近日,正值萬州鹽井溝化石產地科學發現一百年之際,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組織新聞媒體記者參觀了從鹽井溝發掘的古生物化石,其中還有迄今為止全世界完整度最高的巨貘化石。
這里發現化石“窩” 四代人傳承守護
2021年,是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一百周年。而北京周口店、山西榆社、四川萬縣(現重慶萬州)鹽井溝、河北泥河灣等史前考古遺址代表了上個世紀初在我國最早被發現的化石集中產地。
“我爺爺當時就在給格蘭階帶路,他知道化石的大概位置。”萬州區新田鎮高家村原村長姜元順口中的格蘭階,是美國紐約自然博物館組織的“中亞考察團”中首席古生物學家,于1921—1930年間在中國和蒙古進行了大量古生物化石調查工作,姜元順的爺爺就是在那個年代接觸的化石。
據姜元順介紹,爺爺輩的老人,以前要在山上挖龍骨(中藥材的一種)賣錢,在挖龍骨時常見到各種化石,因此,格蘭階在萬縣(現萬州)鹽井溝時,常請爺爺帶路,尋找化石。
哪個山頭有化石、什么走向的山脈化石多、巖石中什么樣形狀的是化石……這些知識被爺爺用言傳身教的方式傳給了爸爸和姜元順。
隨著我國化石發掘與研究工作的推進,姜元順和父親姜大倫為不少古生物學家指路尋化石。
2017年,自家礦場挖礦時,姜元順發現挖掘機挖出了化石,從小對此敏感的他,立即對礦場叫停,并向有關部門反映了這一情況。
為了更好地保護化石,姜元順決定關停自家礦場,全力支持當地劃定的化石產地保護范圍。
后來,老姜的父親和爺爺相繼去世,他仍在村里守護著這片化石保護區,同時也把關于化石的辨識知識教給了兒子。兒子也加入了化石保護的行列,成為一名化石修復師。
化石完整度達95%以上 是迄今為止世界之最
萬州是重慶市古生物化石最豐富的區縣之一,在廣泛分布的侏羅紀地層中,曾先后發現過恐龍、魚、似卞氏獸、硅化木及蟲跡等不同類型的化石,以位于新田鎮高家村的巖溶洞穴為代表,埋藏了豐富的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
據介紹,2016-2019年期間,市規劃自然資源局與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合作,在鹽井溝組織開展了大量古生物化石調查、保護、發掘和研究工作,獲得大量珍貴的化石標本,并在國內外核心期刊合作發表論文五篇,將鹽井溝動物群的地質時代從學術界傳統認為的中、晚更新世提前到早更新世。“2016-2019年期間在鹽井溝采集的多件化石標本在個體完整性上已超越了紐約自然博物館的藏品,彌補了國內相對缺少鹽井溝實物標本的遺憾。”重慶市地質調查院副院長魏光飚說。
在鹽井溝的采集物中包含以貘、犀、牛為主的24具高完整度骨架化石,以及大量完整的頭骨或/和頭后骨架,如金絲猴、黑熊、大熊貓、豬獾、鬣狗、虎、劍齒象、巨貘、犀牛、斑羚、大額牛及水牛等。其中,巨貘化石為一具完整度超過95%的骨架,魏光飚坦言,這是迄今為止全世界古生物化石完整度最高的骨架,填補了國內缺少完整巨貘化石骨架的空白,具有很高的科研和科普價值。
其實,自1921年以來,鹽井溝就以盛產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而享譽中外。迄今為止,鹽井溝發現的化石種類包括了靈長目、兔形目、嚙齒目、食肉目、長鼻目、奇蹄目、偶蹄目等7個主要的哺乳動物類群,根據鹽井溝標本命名的很多哺乳動物化石屬種名稱至今學術界仍在沿用。
山地、溶洞、天坑 重慶地形特征讓古生物化石保存完整
化石都是經過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沉積形成,且很難被發現,因為屬于寶貴的資源。“一個地方發現一種生物化石就很難得了,但在鹽井溝,很多同類型的化石我們沒有繼續挖掘,就留在原地。”代輝說。
為何這里盛產化石,且化石完整度如此高?
重慶市地勘局208地質隊地質遺跡保護研究院副主任王荀仟對此進行了解釋,他表示,這里發現的巨貘、雙角犀、東方劍齒象等古生物化石,它們都是喜水動物,“這也證實以前鹽井溝地區,有古河流或古湖泊。”
此外,王荀仟介紹,鹽井溝化石產地屬于巖溶地貌,溶洞廣布,一條由三疊紀時期形成的石灰巖地層構成的長約80公里的大山脈頂部遍布大量垂直型溶洞或石灰巖裂隙。
對于化石完整度高的特性,這樣縱向微型的天坑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動物失足掉入裂縫或豎井中后死亡,尸體完整,沒有經過流水搬運,經過泥沙迅速掩埋后整體被擠壓在狹小的空間中。”王荀仟說,正是這樣的原因,造就了這里化石標本完整度極高。
發掘出如此豐富的化石標本后,做好保護是關鍵。
目前,市規劃自然資源局聯合萬州區文物管理部門,通過調查并劃定了鹽井溝古生物化石產地保護范圍,劃分了核心區與緩沖區,并相繼關停了三家原位于保護區范圍內的碎石廠。此外對已發掘的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也在同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