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世界》:滇東北首次發現奧陶紀末大滅絕前三葉蟲動物群

 人參與 | 時間:2025-11-22 17:55:39
滇東北鎮雄地區大渡河組(凱迪階上部)三葉蟲動物群,遠古其中左圖M和N為Taklamakania paucisegmentatus sp. nov.
滇東北鎮雄地區大渡河組(凱迪階上部)三葉蟲動物群,世界其中左圖M和N為Taklamakania paucisegmentatussp. nov.
(神秘的滇東杭州美女約炮(微信199-7144-9724)大保健可上門安排外圍外圍上門外圍女桑拿全套按摩地球uux.cn報道)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華南奧陶紀末大滅絕前的三葉蟲動物群過去主要見于浙贛地區,而上揚子區則是北首以筆石相地層(五峰組)廣泛發育為特征,殼相地層較為少見。次發蟲動幸運的現奧是,在上揚子區西緣(今滇東北-川東南一帶),陶紀以泥晶灰巖、末大滅絕黑色頁巖互層為特征的前葉大渡河組保存有多個生物類群,如三葉蟲、物群腕足動物、遠古杭州美女約炮(微信199-7144-9724)大保健可上門安排外圍外圍上門外圍女桑拿全套按摩筆石、世界牙形類、滇東幾丁蟲和疑源類,北首為全面揭示大滅絕前華南上揚子區的次發蟲動海洋生物面貌提供了重要窗口。 
近期,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及中國地質科學院西安地質調查中心的科研人員合作,對上揚子區西緣滇東北鎮雄地區晚奧陶世(凱迪晚期)三葉蟲動物群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對5個剖面大渡河組三葉蟲的逐層采樣,以及室內系統古生物學研究,揭示了該地區奧陶紀末大滅絕前(凱迪晚期)三葉蟲動物群面貌,并建立了一個新的、生活于深潮下帶的三葉蟲生態組合(Taklamakania組合);同時也為該時期華南三葉蟲動物群的生態分異研究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已在線發表在國際期刊《遠古世界》(Palaeoworld)。 
魏鑫等本次報道的大渡河組三葉蟲共計9科15屬17種,含4個新種Malongullia sinensissp. nov., M. zhenxiongensissp. nov., Taklamakania paucisegmentatussp. nov.和Amphitryon constrictussp. nov.。通過沉積學和動物群組成分析,表明Taklamakania組合屬于典型的Raphiophorid群落(盲眼群落),生活于昏暗、泥質、鄰近缺氧盆地的深潮下帶環境。 
根據三葉蟲(種)的時空分布情況,推斷出華南晚奧陶世凱迪中晚期之交發生的一次生物遷移事件:即凱迪晚期,受廣西運動影響,華南上揚子區形成普遍缺氧的半閉塞海盆,致使大量凱迪中期的三葉蟲消亡,最終僅有少量分子在凱迪晚期成功遷移到相對更淺且充氧的環境中(如鎮雄地區)。 
本次研究還對同時期華南板塊三葉蟲組合在不同沉積環境下(淺潮下帶、深潮下帶、斜坡和頁巖盆地)的生態分異進行了詳細討論。研究認為,除水體深度外,氧氣含量在三葉蟲組合的生態分異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華南凱迪晚期三葉蟲組合隨水體深度的變化模式與高緯度阿凡隆尼亞地塊早中奧陶世出現的“Neseuretus-Raphiophorid-Olenid群落”十分相似;深水Olenid群落過去常被作為大陸邊緣環境的標志,而華南的證據表明該群落也能夠出現在半閉塞且貧氧的陸內海盆。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以及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聯合資助。 
論文相關信息:Wei Xin, Wang Kai, Zhou Zhiqiang, Cui Yunong, Zhang Zhutong, Liu Jianbo. 2022. A new late Katian (Late Ordovician) trilobite association from Zhenxiong, northeastern Yunnan, Southwest China and its palaeoecological implications. Palaeoworld, https://doi.org/10.1016/j.palwor.2022.01.008. 頂: 721踩: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