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紅河中三疊世早期海相地層發現2.44億年前海生爬行動物化石“長尾紅河龍”
0

圖1. 長尾紅河龍模式標本及素描圖

圖2. 長尾紅河龍頭骨及復原圖

圖3. 長尾紅河龍前后肢部分

圖4. 鰭龍類系統發育關系圖
(神秘的云南地球uux.cn報道)據近日,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為主導的紅河海生化石紅河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報道了距今約2.44億年前一個海生爬行動物新屬種,長尾紅河龍。中疊沈陽外圍價格查詢(電話微信156-8194-*7106)沈陽外圍女價格多少它發現于我國云南省紅河州瀘西縣中三疊世早期海相地層,世早全長47厘米,期海體形像水生蜥蜴,相地現億超長的層發長尾尾巴尤其特別。長尾紅河龍是年前我國腫肋龍科最早的確切證據,代表了世界上尾巴相對最長(由69塊脊椎骨組成)、爬行脊椎骨總數最多(121塊)的動物腫肋龍類。
研究團隊對我國云貴地區的云南三疊紀海相地層進行了十余年的持續研究,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徐光輝說,紅河海生化石紅河“當第一次看到紅河龍化石的中疊時候,我向有關專家請教,世早但被告之這是期海一種烏蒙龍化石。我對此持懷疑態度,因為烏蒙龍發現于貴州盤縣生物群,時代可能比羅平生物群略晚,這兩個生物群的面貌并不相同??紤]到化石潛在的生物地理演化意義,我決定自己研究來解決它的歸屬問題”。研究發現,紅河龍代表了烏蒙龍和黔西龍之間的過渡類型,為解決腫肋龍科內部的系統發育關系和生物地理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從它長長的軀干和較纖細的前、后肢可以判斷,紅河龍在淺海環境中主要采用側向波動前進,而它超長的尾部可以進一步提高側向波動的效率。
早在1854年,沈陽外圍價格查詢(電話微信156-8194-*7106)沈陽外圍女價格多少腫肋龍類化石就發現于歐洲阿爾卑斯中三疊世海相地層。這些歐洲腫肋龍類共分為五屬,都歸入腫肋龍科。中國最早命名的海生爬行動物是一種名為胡氏貴州龍的腫肋龍類。它由原中國地質博物館胡承志先生1957年在貴州興義頂效綠蔭村發現,并由古脊椎所楊鐘健院士1958年研究命名。論文的合作者浙江自然博物院研究員趙麗君說,“胡氏貴州龍最初歸入腫肋龍科,但后來考慮到和歐洲同類化石的差異,將它歸入腫肋龍超科貴州龍科。新發現的紅河龍比貴州龍還要早400萬年,與歐洲的腫肋龍類更為接近,代表了我國腫肋龍科最古老的化石證據?!?nbsp;
二疊紀末生物大絕滅之后,海洋生態系統在三疊紀發生了重大變革,爬行動物在海洋環境中輻射演化,形成以魚龍類、海龍類和鰭龍類(包括楯齒龍類,腫肋龍類、幻龍類和蛇頸龍類)等為代表的海生爬行動物支系。華南三疊系海相地層分布廣泛,保存有數量多、門類豐富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為研究當時海洋生態系統的構成、食物網和營養級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論文的合作者貴州大學博士生廖浚伶說,“紅河龍與此前發現的烏蒙龍和黔西龍相似,但是它的牙齒外表面比較光滑、齒冠沒有明顯的膨大,與后兩者顯著不同,這可能反映了它們之間的食性差異”。
研究項目獲得了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原標題:云南紅河首現2.44億年前完整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為世界上尾巴最長的腫肋龍類)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2-11309-2
相關報道:世界上尾巴最長、中國最早的腫肋龍化石 首現云南距今2.44億年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新網北京5月9日電(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9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光輝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團隊在云南紅河發現一件2.44億年前完整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通過深入分析研究,確認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尾巴最長、中國最早的腫肋龍科新屬種,并將這個海生爬行動物命名為“長尾紅河龍”。
這項遠古海生爬行動物化石重要發現及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對學界研究探討海生爬行動物演化及當時的海洋生態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論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徐光輝研究員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指出,這件長尾紅河龍化石標本保存非常完整,經過專業修理后非常清晰,它發現于云南省紅河州瀘西縣中三疊世早期(約2.44億年前)海相地層,全長47厘米,體形像水生蜥蜴,其超長的尾巴尤其特別,比它身體其他部分要長。
研究表明,長尾紅河龍不僅是中國腫肋龍科迄今最早的確切化石證據,它也代表了世界上所知尾巴相對最長(由69塊脊椎骨組成)、脊椎骨總數最多(121塊)的腫肋龍類。
他介紹說,二疊紀末(約2.52億年前)生物大絕滅之后,海洋生態系統在三疊紀發生重大變革,爬行動物在海洋環境中輻射演化,形成以魚龍類、海龍類和鰭龍類等為代表的海生爬行動物支系,其中鰭龍類就包括楯齒龍類、腫肋龍類、幻龍類和蛇頸龍類。早在1854年,腫肋龍類化石就發現于歐洲阿爾卑斯中三疊世海相地層。這些歐洲腫肋龍類共分為五屬,都歸入腫肋龍科。
中國最早發現并命名的海生爬行動物就屬于腫肋龍類,由原中國地質博物館胡承志1957年在貴州省發現,中科院古脊椎所楊鐘健院士1958年研究命名為“胡氏貴州龍”。
論文共同作者、浙江自然博物院趙麗君研究館員說,這次新發現的長尾紅河龍比胡氏貴州龍的年代要早400萬年,并與歐洲的腫肋龍科更為接近,因此成為中國腫肋龍科迄今最古老的化石證據。
論文共同作者、貴州大學博士生廖浚伶說,華南三疊系海相地層分布廣泛,保存有數量多、門類豐富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為研究當時海洋生態系統的構成、食物網和營養級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她認為,長尾紅河龍與中國此前發現的腫肋龍類烏蒙龍和黔西龍相似,但前者的牙齒外表面比較光滑、齒冠沒有明顯的膨大,與后兩者顯著不同,這可能反映了它們之間的食性差異。
徐光輝稱,研究團隊對中國云貴地區三疊紀海相地層已持續進行十多年研究,長尾紅河龍化石發現時曾和有關專家交流,當時被告之是一種烏蒙龍化石,他對此持懷疑態度,決定率領團隊對長尾紅河龍化石深入開展細致研究,以揭示化石潛在的分類學和生物地理演化意義。
他們研究發現,長尾紅河龍代表了烏蒙龍和黔西龍之間的過渡類型,為解決腫肋龍類的內部系統發育關系和生物地理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
從長尾紅河龍長長的軀干和較纖細的前、后肢可以判斷,紅河龍在淺海環境中主要采用側向波動前進,而它超長的尾部可以進一步提高側向波動的效率?!巴ㄋ椎卣f,長尾紅河龍的長尾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就是讓它在海水中游得更快、游得更穩?!毙旃廨x表示。
相關報道:云南紅河首現2.44億年前海生爬行動物完整化石,尾巴超長……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文匯報(作者:許琦敏):近日,古生物學家在我國云南省紅河州瀘西縣中三疊世早期海相地層中發現了距今約2.44億年前一個海生爬行動物新屬種,長尾紅河龍。這種全長47厘米、體形像水生蜥蜴,有著超長尾巴的新物種,成為我國腫肋龍科存在的最早確切證據,代表了世界上尾巴相對最長(由69塊脊椎骨組成)、脊椎骨總數最多(121塊)的腫肋龍類。
近日,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員為主導的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報道了這一發現。
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徐光輝帶領的研究團隊,對我國云貴地區的三疊紀海相地層進行了十余年的持續研究。當他第一次看到紅河龍化石,向有關專家請教時,被告知這可能是一種烏蒙龍化石?!拔覍Υ顺謶岩蓱B度,因為烏蒙龍發現于貴州盤縣生物群,時代可能比羅平生物群略晚,這兩個生物群的面貌并不相同?!笨紤]到化石潛在的生物地理演化意義,徐光輝決定自己研究來解決它的歸屬問題。
研究發現,紅河龍代表了烏蒙龍和黔西龍之間的過渡類型,為解決腫肋龍科內部的系統發育關系和生物地理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從它長長的軀干和較纖細的前、后肢可以判斷,紅河龍在淺海環境中主要采用側向波動前進,而它超長的尾部可以進一步提高側向波動的效率。
早在1854年,腫肋龍類化石就發現于歐洲阿爾卑斯中三疊世海相地層。這些歐洲腫肋龍類共分為五屬,都歸入腫肋龍科。中國最早命名的海生爬行動物是一種名為胡氏貴州龍的腫肋龍類。它由原中國地質博物館胡承志先生1957年在貴州興義頂效綠蔭村發現,并由古脊椎所楊鐘健院士1958年研究命名。
論文合作者、浙江自然博物院研究員趙麗君介紹,胡氏貴州龍最初歸入腫肋龍科,但后來考慮到和歐洲同類化石的差異,將它歸入腫肋龍超科貴州龍科。新發現的紅河龍比貴州龍還要早400萬年,與歐洲的腫肋龍類更為接近,代表了我國腫肋龍科最古老的化石證據。
二疊紀末生物大絕滅之后,海洋生態系統在三疊紀發生了重大變革,爬行動物在海洋環境中輻射演化,形成以魚龍類、海龍類和鰭龍類(包括楯齒龍類,腫肋龍類、幻龍類和蛇頸龍類)等為代表的海生爬行動物支系。
華南三疊系海相地層分布廣泛,保存有數量多、門類豐富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為研究當時海洋生態系統的構成、食物網和營養級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論文的合作者貴州大學博士生廖浚伶說,“紅河龍與此前發現的烏蒙龍和黔西龍相似,但是它的牙齒外表面比較光滑、齒冠沒有明顯的膨大,與后兩者顯著不同,這可能反映了它們之間的食性差異”。
相關報道:距今2.44億年!尾巴長長長長長的新屬種,在云南現身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去年,第一次看到紅河龍化石的時候,我就向有關專家請教,但被告之這是一種烏蒙龍化石。對此,我一直持懷疑態度?!?月9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強調。
事實證明徐光輝的懷疑是對的。他看到的那塊化石并不是烏蒙龍化石,而是一個距今約2.44億年的海生爬行動物新屬種——長尾紅河龍化石。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科學報告》。
“長尾紅河龍是我國腫肋龍科最古老的化石證據,是世界上尾巴最長、脊椎骨總數最多的腫肋龍類。”徐光輝指出。
為什么會對紅河龍化石歸屬于烏蒙龍類這一觀點持懷疑態度?對此,徐光輝解釋,因為烏蒙龍發現于貴州盤縣生物群,時代比云南羅平生物群略晚,這兩個生物群的面貌并不相同。
“考慮到化石潛在的生物地理演化意義,我決定自己開展研究,來解決它的歸屬問題?!毙旃廨x堅定地說。
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之后,海洋生態系統在三疊紀發生了重大變革,爬行動物在海洋環境中輻射演化,形成以魚龍類、海龍類和鰭龍類為代表的海生爬行動物支系。
華南三疊紀海相地層分布廣泛,保存有數量多、門類豐富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為研究當時海洋生態系統的構成、食物網和營養級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長尾紅河龍發現于云南省紅河州瀘西縣中三疊世早期海相地層,全長47厘米,體形像水生蜥蜴,由69塊脊椎骨組成的尾巴特別引人注目。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研究分析,科研人員最終發現,紅河龍既不同于烏蒙龍,也不同于黔西龍,是烏蒙龍和黔西龍之間的一種過渡類型。它與此前發現的烏蒙龍和黔西龍相似,但牙齒外表面比較光滑、齒冠沒有明顯的膨大,與后兩者顯著不同,這可能反映了它們之間食性不同。
這一發現為解決腫肋龍科內部的系統發育關系和生物地理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徐光輝說,從長尾紅河龍長長的軀干和較纖細的前肢、后肢可以判斷,紅河龍在淺海環境中主要采用側向波動前進,而超長的尾部可以進一步提高側向波動的效率。
早在1854年,腫肋龍類化石就被發現于歐洲阿爾卑斯中三疊世海相地層。這些歐洲腫肋龍類共分為五個屬,都歸入腫肋龍科。中國最早命名的腫肋龍類是胡氏貴州龍。它由古生物學家胡承志先生1957年在貴州興義頂效綠蔭村發現,并由中科院院士楊鐘健先生研究命名。
論文合作者、浙江自然博物院研究員趙麗君介紹,胡氏貴州龍最初被歸入腫肋龍科,但后來考慮到它和歐洲同類化石的差異,研究人員又將它歸入腫肋龍超科貴州龍科。
“新發現的紅河龍比貴州龍還要早400萬年,與歐洲的腫肋龍類更為接近,是我國腫肋龍科最古老的化石證據。”趙麗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