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指巨型蜥腳類恐龍的營養狀況比原先認為的要好
0
新研究指巨型蜥腳類恐龍的營養狀況比原先認為的要好(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科技日報(喬地):在恐龍生活的年代,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究指巨型濃度很高,此前一些研究認為,類恐龍深圳美女快餐外圍上門外圍女(微信181-8279-1445)提供1-2線熱門城市快速安排30分鐘到達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會導致植物長得更快,營養但營養價值降低。狀況近日,比原英國和德國研究人員在英國《古生物學》雜志上發表論文說,新研蜥腳先他們模擬1.5億年前的究指巨型大氣環境,種植蜥腳類恐龍愛吃的類恐龍植物,發現這些巨型素食者的營養營養狀況比原先認為的要好。這個消息激起了一些人的狀況好奇心,侏羅紀時代的比原素食恐龍伙食情況到底如何呢?
恐龍的素食菜單上寫著啥
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室主任賈松海說,蜥腳類恐龍是新研蜥腳先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大的陸生動物,這類恐龍有著長脖子、究指巨型深圳美女快餐外圍上門外圍女(微信181-8279-1445)提供1-2線熱門城市快速安排30分鐘到達長尾巴和粗壯的類恐龍四肢,體長可達30多米。
今天人們描繪恐龍世界時,常常出現大片草原地貌。其實在恐龍滅亡之后以草本被子植物為主體的草才開始出現。在侏羅紀時期,地球陸地表面,主要由裸子植物和蕨類植物覆蓋。
那時的蕨類植物可以長到數米高。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大樹,主要是松柏類和銀杏類。在森林中層,樹蕨讓位給同樣擁有大型羽狀葉片的蘇鐵類植物,而低矮的真蕨類植物占據地表,將地面覆蓋得郁郁蔥蔥。
在白堊紀中期,一些小型的種子蕨(裸子)植物,用類似葉狀的結構將種子包裹起來——進化出最早的被子植物,并在白堊紀晚期演化出美麗而芬芳的花朵。這時,開花的被子植物與松柏、銀杏和蕨類等組成森林植被。而植食性恐龍就是以這些蕨類、銀杏等為食的。
植食性恐龍吃飯時什么樣
植食性恐龍牙齒沒有分化,不具備咀嚼功能,因此它們并不對食物進行咀嚼,而是直接吞咽。
在很多恐龍的胃中存有幾十顆石頭,大小不一,小的有雞蛋大小,大的如拳頭,這就是“胃石”。在美國新墨西哥州侏羅紀地層中挖出的一條地震龍的肋骨間,科學家竟然找到230顆胃石。
胃石在恐龍消化食物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會把恐龍吞下的大塊食物在胃里弄得更加細碎,以促進食物更好地消化。
飯量是否有你想的那么大
一般認為,恒溫動物的飯量與體重成正比。哺乳類動物的飯量大概為體重的10%,這樣才能夠維持體溫和體能。一頭4噸重的大象,一天要吃300千克以上的食物。有些植食性恐龍體重高達幾十噸甚至上百噸。如果它們每天的飯量也按10%來計算,那簡直是無法想象的。事實上,這些恐龍只要每天進食體重1%的食物,就可以保證正常生活。
從10%到1%,差別怎么會那么大呢?賈松海介紹,秘密就在于植食性恐龍龐大的身軀,身體中固有的能量多,進食只要維持基本需要就可以了。而且哺乳動物吃下的食物大部分都用來維持體溫,而很多恐龍是變溫動物,不需要維持體溫,所以食量也不會那么大。
相關報道:科學家為恐龍“種菜”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新華網:侏羅紀的一些草食性恐龍體重高達幾十噸,它們平常吃的東西營養價值如何?英國和德國研究人員日前在英國《古生物學》雜志上發表論文說,他們模擬1.5億年前的大氣環境,種植蜥腳類恐龍愛吃的植物,發現這些巨型素食者的營養狀況比原先認為的要好。
蜥腳類恐龍是地球上出現過的最大陸生動物,在侏羅紀和白堊紀分布廣泛,知名成員包括梁龍、迷惑龍、馬門溪龍等。這類恐龍有著長脖子、長尾巴和粗壯的四肢,體長可達30多米,以蕨類、銀杏等植物為食。
在蜥腳類恐龍繁盛的時代,地球氣候與今天大不相同,不同地區溫差較小,大氣二氧化碳含量高。此前一些研究認為,二氧化碳含量升高會導致植物長得更快,但營養價值降低。
地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目前約為400ppm(1ppm為一百萬分之一),中生代很長時間內都高于這一水平,最高曾突破2000ppm。
英國利茲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設置了潮濕、溫和的室內種植環境,二氧化碳濃度從400ppm到2000ppm不等,種植多種中生代植物。隨后采集葉子,干燥、磨碎后用人工發酵系統處理,模擬恐龍的消化過程。
分析顯示,在二氧化碳濃度高的環境中,許多植物對于恐龍來說,營養價值比以前估計的高得多。這意味著草食性恐龍的平均食量比預期的要低,同樣規模的生態系統能養活更多的恐龍,種群密度最高可比原先認為的高出20%。
研究人員說,此前研究是根據昆蟲代謝機制進行的,而恐龍與昆蟲對植物能量的利用率可能大不相同,因此他們開展的新實驗與此前研究結果并不一致。了解恐龍飲食結構有助人們更好地認識恐龍的生活方式。這種方法還可用于研究其他已滅絕的巨型食草動物,例如一些現代哺乳動物的祖先。